【www.lexiangwang.net--电子商务师】

文人骚客一:走在路上_450字

  点点的雨像是大地的精灵般来了,亲吻着我的身于心,我的心为之颤动。
  梦一般奇妙的雨,不知何时来了,只觉得地面有些微潮,抬头一看,漫天飘飞的是雨!那轻盈的雨,欢快的来了,像雪一般踏着轻盈的的舞步,像风一样带着独特的温柔。这雨,抚摸着落叶,抚摸着那凋零的梧桐。
  曾几何时,这里是否经历过血雨腥风,引得这雨如此悲伤;曾几何时,又有多少文人骚客感叹这雨,引得这雨感慨物是人非;曾几何时,是否有人在梧桐树下谈古论今,引起你对岁月的无奈。从古至今,多少将军豪杰,文人骚客逗留与此,谁又懂得人世繁华,只不过是南柯一梦。这梦,终将消散。生,为了自己的一切追求,死,也不过是大梦初醒。谁能在这浩渺尘世中清醒而过,是儒家的至圣孔子吗?还是道家老子?还是说是那些世人早已忘记的隐世者。争与不争,都是一种想法,我无法左右人的思想,但是有一点或许我是对的:功名利禄,终成尘埃,或许,有的人做的只是一个华丽的梦,我要做的,是去编织自己的梦。
  雨静静地散了,就像来时那般平静。
    初三:张培成

文人骚客二:自是文人赏菊时_3000字

  “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菊花,浓缩了秋天的精华,在落叶飘零时分,冲破肃杀的风霜,携一身淡雅花香而至。于是,在这个百花凋零的秋天,秋菊盈园,傲霜怒放,高洁清雅,给萧索的的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那大而纯白的美容菊,似玉雕般的腊光菊,艳丽的桃花菊,黄白相间的万寿菊,翡翠般的绿菊,黄灿灿的金丝菊,让人应接不暇,美不胜收。
  把菊花和文人挂钩,源于五柳先生——东晋着名文学大师陶渊明。这位被人世代尊称的“菊神”的田园诗人,爱菊爱得热烈,爱菊爱得深沉。在他笔下,菊花是众多美好精神的化身,他赞美菊花不屈不挠,故有“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钦佩菊花淡泊明志,故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将菊之美、菊之脱俗作为人生的寄托和追求,故有“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菊花对于陶渊明,不单单是文人舞文弄骚的载体,陶潜将她们作为崇高人格的化身。菊花素雅、淡泊,诗人,高风亮节、隐于田园,有什么能比这更和谐呢?不过可惜的是,陶潜爱的九华菊现在已经难以看到。不过先生的诗句犹如磐石般在历史的大风大浪中屹立不倒,以致后人读到他的诗句,自然而然地爱上菊花,并将菊花视为君子之节、逸士之操的象征。
  秋季,是菊花的狂欢节,“秋菊独有傲霜骨,敢将黄花迎风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赞颂菊花的不胜枚举。为什么呢?菊花没有牡丹的富丽尊贵,没有兰花名贵难寻,却一枝独秀地成为了文化象征——菊文化,这个不腐不蠹的文化分支那么火热,和红学一样吸引人们一生一世地研究、挖掘。于我,出于单纯的喜爱,出于淡淡的文人气质,出于扬州这个菊花满地的城市。
  菊花,在众多爱菊者心里有各种各样的形象,首推隐士形象。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这里面还有个小典故,据载,陶公任彭泽令时,京城有督察前来视察,按官礼,县令要整冠束带迎接。陶公早就听闻闻这个督察是个欺上压下、无恶不作的贪官,他对夫人说:“我能为五斗米俸禄对这样的人折腰吗?”于是,他挂印弃官,回到田园,种菊自娱。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吟颂起菊花,菊花从此也被赋予了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和隐士的灵性。
  再推菊之忧郁伤感形象。这要提及宋代的着名女诗人——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丈夫去世后,李清照独自一人带着万卷诗书到处躲避战乱,然而战争是无情的,炮火无眼,饱含心血和深刻记忆的书卷被烧抢,被毁坏,一个女人怎能承担?金秋的菊花就成了她抒发情思的对象,一个“瘦”字,再现了菊花的悲伤,抒发内心对久别丈夫的无尽的思念。
  再道菊花的傲骨。“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讲得的菊没有落花的凄凉,不像牡丹和桃花的花瓣大朵凋谢,多数品种的菊花直至枯萎都守护着本体,不离不弃。菊不畏寒,“季秋之月,菊有黄花”。寒霜降落,百花凋谢之际,唯菊花傲霜怒放,竞斗芳菲,或倚、或倾、或仰、或俯;似歌、似舞、似笑、似语,使秋日生机勃勃,胜似春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奋发向上的力量。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着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陆游赞菊:“纷纷零落中,见此数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唐太宗李世民感慨菊花:“还将今岁色,复结后年芳”菊花志在高远、不屈不挠的气质叫人着实喜爱,横生敬意。
  菊花还是花中的斗士,这也是我最喜爱的形象。周杰伦主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如雷贯耳,其实是出自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不第后赋菊》,这位农民又为菊花加上一层神秘色彩,“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其实黄巢的勃勃雄心早有体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好一派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改天换地、扭转乾坤的政治抱负。在他眼里,菊花是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南宋女词人朱淑贞咏菊表现了对于世俗礼教的抗争精神,表现了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她的婚姻不幸,但是她敢于离经叛道,她的咏菊诗写到“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就写过很多咏菊诗,他的《采桑子·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毛泽东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激进的革命观和必胜的信念。
  诗人大多爱菊,菊也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和梅、兰、竹、菊都被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梅花独步早春,不染世尘;兰花清心似水,高雅脱俗;青竹挺拔刚健,有节有气;菊花凌霜不凋,气韵高洁。同时,菊花还在我国十大名花中荣居第三。“黄花晚节香”,菊花秀拔挺立,傲寒凌霜,“避桃李之娇艳,绝松柏之坚心”,具有谦和、真诚、质朴和傲霜的美德和不屈不挠、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精神。让文人骚客怜爱不已。最早携菊花入诗的是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离骚》里就写到“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明代沈周看到繁华冷淡,篱根尽秋中瑟瑟的菊花说:“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他愿意代替陶公照顾菊花,赞叹菊花。白居易途经杭州、洛阳、苏州看到三处菊花同色黄,于晚年不禁感叹“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元稹开门见山地咏菊:“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杜甫回忆冬季时大声吟诵:“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苏轼也有他自己独特的爱菊方式,他笔下的菊花是“轻肌弱骨散幽葩”,像是个弱不禁风的女子,需要精心的呵护,只能远观不可亵玩。
  不只是现实中的文人爱菊,《红楼梦》中水做的儿女也爱菊。《红楼梦》里菊花诗可为一绝。宝钗的《忆菊》寄托了她对宝玉的相思之苦,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潇湘妃子黛玉的《咏菊》隐含了她对自己尴尬境遇的自嘲。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宝玉的《访菊》也满含对黛玉的深切的爱。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
  菊花还有很多的传奇故事,宋朝时候有“王苏改诗”的故事,说是苏东坡拜见王安石,王安石恰好不在,案头有一首《残菊》诗只写了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暗自好笑,菊花即使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诗兴大发,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来后,读过苏东坡有嘲笑之意的续句以后,觉得苏东坡观察不够全面而心生不悦,最终二人政见不和,苏东坡被贬黄州。黄州后的一天,正值风雨交加,苏与友人在菊园赏菊,亲眼看到了落英缤纷,“满地铺金”的场面。这时才懂得了当初错批了王安石,暗叹自己见识浅薄。
  为什么文人爱菊?菊花冷艳幽香,深黄浅白,占断西风里;菊花花型丰富,或偃或俯,若舞若翔,如歌似笑,摇曳多姿,难以形容。有位诗人专门描摹菊影: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但这都是外在的,肤浅的。文人特别是我国的文人与菊花惺惺相惜。他们一方面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另一方面,又在理想破灭、“道不行”时“乘桴浮于海”时寄情山水,隐居世外桃源来寻求精神的休憩与解脱。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的那样,“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花独特的傲气他们也为后世与他们一样的失意文人营造了一个精神解脱的世界。所以,人们把菊花定位为一种不从流俗、不媚世好、卓然独立的高尚品格。
  一夜新霜着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我要向白菊学习在尘世中固守清纯和高洁;向紫菊学习,不放弃色彩和浪漫;向墨菊学习,以血为墨,在独立和孤傲中坚强。赏菊时节,瘦西湖一游,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轻肌弱骨让我回味三日而味不绝。
  江苏省溧阳中学高二 史璞

文人骚客三:知识就是力量_650字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题记
  知识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是文人骚客抒发豪情壮志的资本;是国家兴旺发达,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人们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石。因为知识就是力量。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文人墨客对知识的渴望,是文人抒展才华,是实现远大抱负人的渴望。《滕王阁序》让王勃一举成名,尽情抒发沉郁顿挫的感慨之情。十年苦读只为一朝的他成功了,如今是他壮志得以抒发的时刻,然而他命运多舛,英年早逝,让人倍感惋惜。可侯蒙却与众不同,一首《临江仙》便让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也借机回击了那些嘲笑他的人。以后他升官宰相。是知识给了他机会,是知识充实了自己。因为知识就是力量。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科学发展的源泉。”是国家对知识的重视,因为国家的发达离不开知识。它是国家繁荣昌盛,独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础。曹公对贤才如饥似渴,对关羽的重视表现得淋漓尽致。温酒斩雄华,过五关斩六将,无一不是曹公对关羽的赏识之举,才有了关于义释曹操华容道。周公吐哺也反映了求贤若渴之情。因为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需要人才治国之邦。
  而知识也是人们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石。诺贝尔奖就是对拥有知识的人的赞扬。鲁迅,矛盾,莫言无一不是知识的拥有者,知识给他们带来了力量,带来了生命价值的气息。因为他们坚信:知识就是力量。
  也许有人困惑:拥有许多知识的人怎么变成书呆子?有些人读书不多在事业上却取得了成功?在我看来:变成书呆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将知识得以运用。而读书少的却取得成功是他们善于动脑艰苦奋斗罢了。
  知识就是力量,让你对人生充满了希望。
 
    高三:张清

文人骚客四:品味_750字

  知识如茶,细细地品,品出清香。
  知识如酒,慢慢地饮,饮出香醇。
  知识如水,静静地啜,啜出酣甜。
  品中国书籍,领略华夏文学的淳正。纵看历史长河,无数文人骚客留下的文学瑰宝。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不韦迁世食《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夫子脚夫《兵法修列》,《诗三百》圣人贤士之佳也。
  中国的文坛瑰宝正是这些有志之士秉着无畏的勇气,站在恶势力面前所造就的。
  品中国书籍,体验出炎黄子孙的勇气。
  伴着木屐,翩翩而至的伊豆舞女,万种风情的蝴蝶夫人。那一乎《沙伊娜拉》附着酒香那从眼前飘过。大和民族的文化正如大和民族的酒。初尝的清甜之后,呛人的浓烈涌而上,它的文化也如酒经过精致的伪装。美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甲级战犯的大批书籍正在他们的国土上互相传闻,否认国际军事法庭判决的评论层出不穷。
  我愤怒了,为大和民族的可耻而愤怒,为亿亿万万在二战中惨死在大和民族铁蹄下的死难者而愤怒。
  那些竭力美化大和民族可耻嘴脸的书籍还在。但我们作为正义的一方决不允许它们永存。
  品日本书籍,体验出大和民族的虚伪。
  欧洲向来是浪漫之都。悬空的高脚杯,盛着红艳的葡萄酒,它也是世界文化的聚集地之一。读欧洲诗文,仿佛看到莱茵河畔的明媚春光;读欧洲评论,将会把你带入各个领域翱翔。欧洲的现代文化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华夏文化历来是揭露现实,而欧洲文化则似水的浪漫。闲暇时能让你得到精神享受。
  莱茵河静静地流过。汩汩细流,流出欧洲文化的浪漫。
  品欧洲书籍,体验到想像时的唯美。
  文化素来与茶、酒、水挂钩,体验文中哲理正如品茶、酒、水的特性。鲁迅先生说过:他的小说似茶,揭露现实,正如华夏文学;他的论文似酒,犀利而又隐蔽,正如大和风文化;他的散文似水,灵动唯美,正如欧洲文化。
  读书也需品味,当你深入品味之时,你会体验到知识所带给你的奥妙。
 

文人骚客五:春天的回报_700字


  春,美丽如画,似人间仙境,让无数文人骚客为之倾倒。
  可,谁又曾想过,是谁请来了春?是谁为了春的美默默付出?是谁在春的前面为她抵挡一切?
  是谁?是冬。
  冬总是在春到来之前默默的承担一切——凛冽的冬风,纯洁的雪花为冬谱写成一曲冬天的赞歌。可,无人去驻足,无人去聆听,无人去感受。他无怨无悔,只为春的美继续奋斗。
  “荒芜,冷漠,死气沉沉……”这便是人类对他的“最高”评价。
  可,他不在乎。因为他坚信春会给他最满意的回报。也无人知道那冰冷的地面下隐藏着多少“血”与“泪”——
  雪覆盖着绿色的主宰——草,这种窒息的疼痛让它无法承受,可它为了创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奇迹,它咬紧牙关,默默度过冬天,只为为春送上一抹生机与活力。
  冬开始接近尾声,梅却开得更艳了。
  冬的夜风仿佛天使幽暗的左翼,静静地抚摸着这片被白雪覆盖着的大地。月光下,淡粉色的梅花散发出一阵沁人心脾的暗香,那丝忧郁的暗香蕴含着无奈的气息,久久萦绕在白色大地的上空。
  浓黑的夜,一片梅花瓣随着夜风静静的飘落下来,如同冬离去时的最后一抹忧伤……
  清晨。
  鲜艳的迎春花映入了人们的眼里,原来,迎春花开了——
  随着迎春花的竞相开放,春,来了。
  生机勃勃,桃红柳绿,争奇斗艳……从古至今,春便是“生命”“活力”“美丽”的代名词。无数千古风流人物对她的赞歌更是多不胜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那一丝喜悦,那一丝活力;“人闲桂花落,夜静春三空。日出惊山鸟,时明春涧中。”的那一份宁静,那一份美好。
  春,美丽如画,似人间仙境,让无数文人骚客为之倾倒。
  看着春一点一滴的那些满意的回报,冬的笑脸绽放在远方的天幕上。
 
    初二:谷超硕

文人骚客六:2016高考语文作文指导:引用名句_900字


  引名句,起点高远。
  引用名言警句、古诗词、歌词等作为文章的开头,可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唤起读者的阅读情趣,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文章熠熠生辉。如:
  (1)“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寿”。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属于海洋性文明的希腊文明,亦即西方文明,如同灵动的水,如同灵动的智者,追求变革,而属于大陆性文明的中国文明,却是一位长寿的“仁者”,是一座沉稳的大山,尊重传统,对“变”有天生的审慎。(江苏考生《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
  (2)“从谏如流”常被用来形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古语云:“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此是非常推崇的。波兰的谚语也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至此,我们是否可以下个结论:从谏如流,多多益善,听从一切的谏议?(山东考生《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例1引孔子及冯友兰的话导入,例2由古语及谚语入笔,切合题旨,意蕴丰富,既显示出考生深厚的文化积淀功底,又展现其灵活驾驭的才思。可见,把自己平时集锦的妙言佳句巧妙地安置在文章的显眼处,无疑会使开篇文采飞扬,魅力十足。
  (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确好问,也很会问。他这一问可谓一问问千古。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在这个问题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作出了人生最终的答案。但各家之言却如每个人的脸一样,各不相同。(《问世间情为何物》)
  (4)美学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受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启发,我想说:“答案是普遍存在的,对于我们的脑袋,不是缺少思考,而是缺少角度。”许多时候,我们都迷惑于问题的不解或徘徊于多解的选择路口,怎样走便成了心中的疑团,往往举棋不定,左右乱倾,这时,就有换个角度考虑的必要,这样会给你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旋转这只万花筒》)
  (5)古人云:“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乐山之挺拔峻秀,乐水之轻盈灵动。无怪乎一条青溪会引来诸如李白杜甫的驻足凝视,会令众多得志或不得志的文人骚客甘愿在此了却一生,不原再“误入尘网中”。(《水的联想。》)
  (6)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孟子曰:“若所行似善而非善,毋宁不为;若所行似恶而非恶,毋宁为之。”匆匆的人生路途,匆匆的行路脚步,匆匆的心灵选择。在这来去匆匆之间,又应点燃一盏怎样的心灯?(《心星点灯》)

文人骚客七:文化底蕴_1200字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大国,英雄人物辈出不穷,文人骚客更是多如牛毛。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老祖宗们留给我们这些后辈的无价之宝,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文化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但是现在我们却在争相学习外国文化,岂不是守着金山而要饭?可笑至极么?  我有个朋友,关系很铁,有一次他来我家做客,由于太晚了,就住了下来。第二天清晨,他把我摇醒,我正在神游中的时候,他突然来了一句:“今天七月七,赶紧给你对象打电话!”我拿起了手机一看,顿时无语,7月7号,这位大神居然不知道七夕是阴历。从这可以看出,我们这一代对中国古老的节日渐渐不重视,有多少人不看日历就知道清明节,端午节是农历几号?相反我要是说愚人节,情人节,可能你的脑海里会迅速反映出是多少号吧!还有很多关于节日的习俗,这些古老的习俗也在渐渐消失。西方节日的习俗我们却铭记在心,作为中国人的我们难道不感到羞愧么?  现今不论是学生也好,还是成人也好,都在火热的学习英语。各种英语教辅层出不穷,相反《论语》,《老子》,《春秋战国》等书却是少的可怜。《论语》,《老子》,《大学》,《中庸》我们这几代人有多少人还能背出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又被多少人歪解?有些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中国话从小说到大,考试也好、人际交流也好肯定没问题,于是乎开始玩了命学习英语,跟上潮流。我只能说太可悲了,谁敢说他自己国语说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有多少人英语说得是滚瓜烂熟,而中文却是颠三倒四?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流行幼儿英语,各种补习班接踵而至,我很费解,一个连中文都说得不利索的小孩学的哪门子外国话呢?在高中,很多中学生不重视语文,仅仅当作任务来学习,完成书本上的要求就万事大吉,上课也是敷衍了事。相反数学,英语等学科却是忙的热火朝天。  外国固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西方各国以区区几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超越了中国,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但是我认为学习外国是以不失去本民族特色为前提的,诗书礼仪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族魂!外国人的思想开放,敢想敢做以及开放的政治管理都是我们的榜样。老夫子固然不好,但是身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去了解先辈们的思想,毕竟那是经过五千年洗刷所提炼出来的。美国总统里根曾经说过:“让每个人的智慧发挥到极致。自由市场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如同中国古代哲人老子所言:‘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要过多的干涉它’。”孔圣人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西方文化好处很多但也有许多弊病,中国文化亦是如此,但是我们非得连通弊病一起学么?答案很显然。  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国家需要发展,时代需要进步,如果不想像几百年前那样被人轰开国门就需要接受世界的潮流,国家就需要与世界接轨。既然接轨,一些弊端也就会从中产生,能不能使熊掌和鱼得兼,不是一味的依靠政府部门过滤,而是建立起属于我们的价值观,教育部门,各行各业的老板们,各个孩子的家长等等我们这些人必须树立属于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接受外国优良文化的同时,也要开始重视那被我们这代人所遗忘在角落里的中国国学。

文人骚客八:关不上的窗_1200字


  “家乡”,多么亲切的词,让多少文人骚客为之执笔,诞下五弦之歌:有夜夜思盼不得归的无奈,有热爱家乡励志建设的热血,有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荣耀……对于每一个乡人来说,家乡可能不是最宏伟的,但她一定是最温暖的,她是我们的出生地,承载了我们的一生情!
  我的家乡—安徽池州,一座经济不够发达,建筑不够辉煌,名气不算遐迩的城市,可是这是一个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绿色家园。
  我住在一个村落里,这儿,没有安路灯,没有装自来水,没有通马路,有的是块块良田,条条小河,还有连绵的小山峰;这儿,你会看见一群勤劳的农民早早的出来劳动,你会看到一群有点野但却天真、善良、自由的孩子在田野里追逐玩耍,你还会看见村里人相互交谈,和睦相处的和谐之景;这儿,你能听到村民有节奏的洗衣捶衣的声音,你能听见鸟叫虫鸣的自然之歌,你还能听见孩童们玩耍时不时传来的笑声;这儿,你会感觉到质朴的气息,你会有种如释重负的轻快,你还会不由自主的驻足……
  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的人,纯朴厚道;爱家乡的景,山清水秀,四季分明,焕发生机。
  不过,这个我生活了20年的地方,她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也目睹了她的步步蜕变。曾经的她,虽然“天然去雕饰”,但是在别人眼中是个比较贫穷落后的一个小城,她的名字甚至被九华湮没,这应该算一个讽刺吧……可是如今的她,已经出落得楚楚动人了。九华的名气更大了,升金湖的水依旧那么闪闪动人。可喜的是,现在的她,高速通了,铁轨多了,交通更便捷了;瓦房拆了,新房建了,高楼竖起来了;活动多了,街道热闹了,绿色运动会搞起来了。经济建设已然步入正轨,物质追求与精神文化追求相结合,但是自然风光依然是无限好,已被列为重点风景区,还有宝贵的文化遗产—傩戏,它已被纳入国家二级文化遗产……。
  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的文化,底蕴深厚;为家乡的进步高兴,亦为保持在追求发展的时候不忘保护自然的初心而自豪!
  有些感情,很朦胧,却在分别的刹那变得清晰。高考结束,我们各自纠结于志愿填报,有很多人都觉得是时候应该出去看看了,于是,多数都开始了异乡求学的生活,当然我也是其中一个。抱着期待,抱着兴奋,亦掺杂着少许不安,开始了新的征程,但总会频繁的想念:想念家乡的亲人,想念家乡的美食,想念家乡的街道……那些想念就像是泉眼的水,不停地涌现,终于发现,家乡不只个名词,更是心里那扇关不上的窗,我们的眼睛会不由自主地望向窗户的那一方。不禁回忆那些静好时光:和邻友同学的一起上学,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和舍友们一起挑灯夜战,一起为明天奋斗,一起聚餐、疯狂释放;和亲人们一起吃饭,一起话家常,一起收获季节丰产……才发现,家乡默默地给予了我很多:快乐的童年、温馨的回忆,暖暖的感动。我很感激,更对乡情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明白了李白低头是对故乡的无限思念,我懂得了余秋雨先生的乡愁,我更清楚落叶归根是树的无悔选择……
  乡情,深沉的爱;乡情,无言的歌;乡情,一生情,犹如那扇窗,永远关不上……
 
    二年级:果拼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zigekaoshi/102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