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安全评价】

桃姐影评篇1:桃姐观后感

【篇一:《桃姐》观后感:一部让人享受其中的文艺电影】
如果要给《桃姐》一句直观的评价,可以这么说:许鞍华拍了一部能让人愿意看下并且享受其中的文艺电影。《桃姐》与国内大多数文艺电影的区别就在于它没有矫情的臭毛病,而且充分考虑到了“观众能不能看下”这个实在的问题。虽然电影中展现的都是生活常态,挖掘的是家庭伦理,但大多又都是搞笑温情的小片段,就如同午后的茗茶散文一般清新淡泊又不乏感动和思考。
拍文艺电影的文艺青年们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矫情,有些片子看完了之后老让人觉得导演像被强拆的住户一样申诉无门,只能在影像中倾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然后昏暗的影像里不是主角在各种幅度夸张地亲热,就是拿着把小刀在全神贯注地自残,还有最坑爹的一种就是让观众看着主演保持一个姿势傻傻地抽完一整根廉价香烟(老怀疑能拍出这种长镜头的摄影师都是走后门才毕业的)。电影要表达的也无非是边缘青年没有出路、底层人民生活状况堪忧等等,贾樟柯的处女作《小山回家》就是讲这个的,现在人家拿金狮奖了,拍武侠片了,也娶了明星做老婆了,你们还在讲这个。“闷”、“枯燥”、“脱得太慢”这些标签适用于众多优秀的文艺电影作品。
当然这里不是为了捧许鞍华而贬低任何人的任何作品,坦白讲《天水围的日与夜》虽然忠于生活,聚焦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怀,但太过平淡,说实话看着也犯困;《天水围的夜与雾》太悲惨,看着心理肯定不舒服,《桃姐》算是个突破。
《桃姐》跟《天水围的日与夜》一样,也没有很明朗的剧情线索和冲突,但许鞍华这次很聪明地用温情搞笑的生活片段弥补了故事性弱的问题,从开始刘德华和叶德娴关于吃牛舌的斗嘴到桃姐做手术时的搞笑祈祷,幽默的气氛贯穿始终,最搞笑的是刘德华问叶德娴为什么不嫁的时候,突然对桃姐说“你准是喜欢我老爸”。整部电影就是将这些乐观富有幽默味道的生活片段拼接在一起,伴随着可爱的笑料,观众也见证了roger尽心尽力地陪着桃姐度过了整个晚年生活,自然也就做到了笑中带泪。
国内每年的文艺片其实不少,但真正能让人看下的没有几部。曾听某拍文艺电影的导演说拍电影不是为了讨好观众,而是为了艺术理想,可一部电影拍出来没人愿意看,胶片放在库房里发霉,又有什么理想可言呢?文艺电影归根结底还是要传达一些深度的东西给观众,要不然拍电影这件事本身也没有任何意义。《桃姐》让我很乐意地享受其中,看完之后我立刻给自己生命中的那个“桃姐”打了个电话。
【篇二:《桃姐》观后感】
刚刚看完在妇女节上映的《桃姐》,从这部片开拍,我就预感到许鞍华导演的这部新浪潮文艺片会有很大轰动,直觉上觉得许导的电影只要是很文艺很社会的电影表现都非常不俗。果然,威尼斯电影节桃姐的扮演者叶德娴封后,接着台湾金马再度囊括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今年香港金像奖8项提名,绝对的大热门。
3月8号首映,一部表现女性,表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的电影在这样的妇女节上映很恰如其分,尊重女性,不光女人,男人更应该走进影院去看看。随着社会老年化的来临,我们会慢慢感受到自己的父母,包括自己,都在一天天的长大,成熟,包括变老,这不需要去逃避,更不必害怕,生老病死,自然而然。我自己的父亲因病去世,那时他才50出头,还没怎么感受到他老,就很快离开了我们。我前几年去世的奶奶,她身子很硬朗,活到了80多,最后人生的时刻也是在福利院度过的。片中表达的那种老年人的生活,很准确,没有很开心,也没很不开心,人生就是这样,平静的面对自然的规律,亲人,天伦之乐,再要强的人也不要抗拒它。刘德华演的少爷罗杰,叶德娴演的老佣人桃姐,那种真实感人的亲情,早已超越了主仆情。正像罗杰每次介绍给朋友说:“这是我干妈。”桃姐从不自然到慢慢的接受和坦然了,亲情就是这样,很温情很快乐,人生没有遗憾,纵使亲母子没有感情又能怎样,感情是付出,报答,双向的给予。两人的表演,没有一丝痕迹,仿佛就是那样,就是这么对好似母子的主仆,关心着对方,照顾着对方,生活其实好简单,老年,疾病,死亡都没什么,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人,我们没有孤独。片中护老院里有个从没人来看的老婆婆,让人有点心酸。桃姐安静的走了,电影也到了结束的时候,想要表达的,我们会慢慢去体会,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因为我们都不能没有情感。
写到这,我拿起手机拨打妈妈的电话,没打通,我又拨通了小姨的电话,听着传来叫我名字的声音,我微笑着,表达了我的问候,是啊,亲情,最亲近的人,你是不是该给自己的父母长辈打个电话了呢?幸福就是这样,爱你的和你爱的人,很健康很快乐,知道了,你就很开心,还有什么遗憾?
看了这部电影,还去评价什么演技都不重要了,我们看到,我们感受到,这就是演技,演员做到了,我们懂得了生活,导演和演员帮我们发现了生活,该怎么生活,她们是了不起的,向她们致敬。在这里祝愿所有的女同胞们节日快乐,永远幸福。
【篇三:电影《桃姐》观后感作文】
双休日在家看了许鞍华导演的《桃姐》,在许多人眼里,叶德娴显得有些平凡,并没有一般香港女明星相貌漂亮,衣饰美好,身材高挑的特点,一副略带沙哑的嗓音……但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在她年过六十岁之时,凭借其出神入化的演技夺下三座影后奖杯。而本色出演的刘德华虽然中规中矩,但在《桃姐》中表演并不如叶德娴出彩,对她来说,《桃姐》并非只是为了唤醒观众的回忆,而是为了向每位叹服于其表现的人们宣告:这,才是我的开始!
每个人都是会老的,病来如山倒,因为我是见过中风病人的,以前我的二姑妈,如今我的岳母都得过轻度中风,那种眼神,叹气的语调,踉跄的样子,我见过,有印象,一瞬间,感动如同窗外半空间的雨滴一样,沉沉的落下。
桃姐(叶德娴饰)是侍候了李家数十年的老佣人,把第二代的少爷Roger罗杰(刘德华饰)抚养成人。罗杰从事电影制片人,五十多岁了仍然独身,背个旅行包,常常香港内地两地跑,而桃姐也继续照顾罗杰,成为习惯……一日,桃姐如常到街市买菜,和小贩们很熟,甚至被允许进入冷库,捡捡挑挑,挑挑捡捡,回寓所煲汤、买了罗杰爱吃的牛舌卤起来,在等待从内地出差回家的罗杰,桃姐看着窗外的熙熙攘攘街景打发时间,不知不觉间却竟昏迷在地上……桃姐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在医院,桃姐是中风了!一边手臂不能活动自如,必须利用物理治疗尽量恢复活动能力。正如白居易诗“老眠早觉常残夜,病力先衰不待年”,未免凄凉一些,倒是实情。
罗杰在百忙工作中为桃姐找合适老人院,期间巧遇昔日电影拍摄认识的草蜢哥(黄秋生饰),桃姐出院来到老人院,冬冷夏热的亭子间已经是最好的单人房,里面凌乱晾晒的衣服,传来打牌闲聊的噪音。
没有家里蔬菜的可口,起居不便,院友怪异,桃姐强装镇定。罗杰工余常到老人院探桃姐,主仆闲话家常一如母子,仍保持互相揶揄调侃习惯,桃姐嘴硬心甜,对常来借300小钱到后街找洗发妹的坚叔(秦沛饰),罗杰在掏皮夹时有一种厌恶之情,而自知死之将近的桃姐回答居然是“吃得动,就让他多吃两口。”
罗杰特意带桃姐参加电影首映礼,桃姐首次刻意打扮准备,取收藏已久的名贵衣服出发赴会;首映礼上桃姐大开眼界,更终有机会见到电影明星,桃姐感叹自己有生之年已然无憾……
《桃姐》里打酱油的配角也是大牌,喜剧感很强的牙医不想是杜汶泽;老人院的老板,酷劲十足,竟然是扮演了无数次黑社会老大的黄秋生,大牌甘当配角,的确是为这部温情电影增色不少。
【篇四:电影《桃姐》观后感】
关于看电影,久违了。
听说《桃姐》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故事,荣获了第四十八届金马奖三大奖项,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香港电影金像奖除了最佳男、女主角奖外,还获得最佳剧本奖。
是一部好片,不会错过我要看的。
电影中朴实的画面,朴素的人物,没有刻意煽情的眼泪,讲述桃姐在罗生家做佣人几十年,在她步入黄昏,走进老人院,走向末日之前的经过。桃姐是幸运的,罗生和他的家人知道感恩,知道对一个孤寡老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罗生在众人面前叫桃姐为干妈,挽着手陪桃姐看电影请吃饭,家人也给桃姐送燕窝等等细节,让我看到了人性的闪光点。
在桃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老龄化的社会,丁克家庭,生老病死,亲情淡漠,残酷的现实如何去面对,不得不引起我对生命的思考,对社会机制的反思。
我常听一些人说,我们老了就去养老院。养老院是老人们最终的归宿吗?
我曾亲眼目睹养老院的生活。一位是我的后奶奶,爷爷过世了,奶奶自己要求进养老院,我们小辈看在曾经照顾我爷爷十几年的情分上,每周轮换去看望她。四人一间居室,每人一个大柜,其中一人才五十多岁,为了儿子结婚腾出房子,自己住进了养老院,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这些人每天的生活内容就是打牌打麻将看电视。后来奶奶患了老年痴呆,渐渐地不认识我们了,一次不知顾忌地吃完了一大串香蕉引发了又拉又吐,于是,我们接回家中,雇了保姆专职伺候奶奶,直到过世。养老院不是慈善机构,人欺负人的事情常有发生。
还有一位是远亲的姑姑,姑父过世后,一个人独过。在生活无法自理的情况下被儿子送进了养老院。我去看她时,她语无伦次,目光呆痴,嘴里反复念叨着她女儿的名字……没有生活质量的活着,苟延喘息地活着,睹之伤感,年轻人是无法感受人近黄昏的悲凉境遇,尤其是看到养老院里那些木然的,吃力挪动着的老人,老无所依这种悲情的画面让我联想不已,世风日下,亲情一文不值!人老了只是包袱而已,养老院难道就是暮日老人的寄放所吗?!父母把儿女含辛茹苦当心肝宝贝地抚养大,就该如此下场吗?亲情责任、感恩奉献,平等尊严何在呢?或许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有着压抑和无奈,有着这样或那样无法调和的问题。
几年前,朋友的父母卖了小洋楼得了一大笔钱,这老两口的子女都在国外,他们不想打扰儿女的生活,住进了高级养老院,每月6000元生活费,有营养师和保健医生。靠房款的钱可以吃住好多年了,如果花完之后,将由子女支付。这种情况只是少数而已。
我记住了《桃姐》影片中的一段话:“天下万物都有定时,哭有时,笑有时,生有时,死有时。人生最甜蜜的欢乐,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我们要亲身经历艰难,然后才懂得如何去安慰别人。”看完这部电影,我想说,每个人的晚年归宿何在?在末日之前谁会温暖你啊?
【篇五:电影桃姐观后感】
每一个人的生命从诞生那一刻起,便开始了一个严肃的话题---那就是人生…,从出生到死亡,其实无论长短,都是一次生命的过程。
深圳的天气就像有些人那样变幻无常,说不定你刚跟朋友说过夏天了,第二天又可能要跟朋友修正,是过冬天!咳嗽从“两会”开幕那天就开始了,现在两会都闭幕了,我的感冒却还没好。突然觉得这所谓的“两会”竟然跟我与及身边的这些人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网上看到《桃姐》的评价很高,虽然只是个文艺片,说是很值得一看。于是昨天下午奋然的决定不上班去看电影,买好票一个人头也不回的进了电影院!电影院的人数不多,或许在正常上班时间里能像我这样自由或者说闲的人太少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些人忙要命,有些又闲得要死!这样的人生我都不喜欢,觉得人生就要张闲有度!我很佩服一些白领,说一进了写字楼就不知道这一天的天气了,似乎除了工作一切都与她无关了!
看《桃姐》真不是冲着刘德华去的,影片用简约略带幽默而又不缺温情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给香港的富人照顾了人家祖孙几代的保姆老无所依时,主人反过来照顾保姆的故事!没有娇情也没有做作有的只是真诚。特别是剧中刘德华黄秋生几个儿时的伙伴在刘的家里吃牛舌给桃姐电话,大家对着电话念那顺口溜时,无一不让电影前的每一个人动容和感动!敬老院里各式老人生活和所需,没有煽情,也没有哭泣,影片用最简单的的拍法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孤寡老人的无奈和悲凉。甚至到来的死亡都显得那么的平常和宁静,而在那平常和宁静后面又是多么的无奈!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父母老无所依,我们又到底能为老人做些什么呢?请善待我们身边的老人,更别忘我们身边的桃姐!终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好电影总是会让人想到自己。
陈弋弋说:《桃姐》就是这样的电影。城市里太多我们这样的孩子,少小离家老大不回。故乡曾经是义无反顾要离开的地方,如今却成了再也回不去的乡愁。父母曾经是必须叛逆的对象,如今却变做两个让人失语的苍老背影。
佛曾说:只有心中装着别人才能真正拥有自己。
【篇六:电影桃姐观后感】
每一个人的生命从诞生那一刻起,便开始了一个严肃的话题---那就是人生…,从出生到死亡,其实无论长短,都是一次生命的过程。
深圳的天气就像有些人那样变幻无常,说不定你刚跟朋友说过夏天了,第二天又可能要跟朋友修正,是过冬天!咳嗽从“两会”开幕那天就开始了,现在两会都闭幕了,我的感冒却还没好。突然觉得这所谓的“两会”竟然跟我与及身边的这些人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网上看到《桃姐》的评价很高,虽然只是个文艺片,说是很值得一看。于是昨天下午奋然的决定不上班去看电影,买好票一个人头也不回的进了电影院!电影院的人数不多,或许在正常上班时间里能像我这样自由或者说闲的人太少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些人忙要命,有些又闲得要死!这样的人生我都不喜欢,觉得人生就要张闲有度!我很佩服一些白领,说一进了写字楼就不知道这一天的天气了,似乎除了工作一切都与她无关了!
看《桃姐》真不是冲着刘德华去的,影片用简约略带幽默而又不缺温情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给香港的富人照顾了人家祖孙几代的保姆老无所依时,主人反过来照顾保姆的故事!没有娇情也没有做作有的只是真诚。特别是剧中刘德华黄秋生几个儿时的伙伴在刘的家里吃牛舌给桃姐电话,大家对着电话念那顺口溜时,无一不让电影前的每一个人动容和感动!敬老院里各式老人生活和所需,没有煽情,也没有哭泣,影片用最简单的的拍法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孤寡老人的无奈和悲凉。甚至到来的死亡都显得那么的平常和宁静,而在那平常和宁静后面又是多么的无奈!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父母老无所依,我们又到底能为老人做些什么呢?请善待我们身边的老人,更别忘我们身边的桃姐!终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好电影总是会让人想到自己。
陈弋弋说:《桃姐》就是这样的电影。城市里太多我们这样的孩子,少小离家老大不回。故乡曾经是义无反顾要离开的地方,如今却成了再也回不去的乡愁。父母曾经是必须叛逆的对象,如今却变做两个让人失语的苍老背影。
佛曾说:只有心中装着别人才能真正拥有自己。
【篇七:《桃姐》观后感】
昨天跟刘正教授去首都电影院看了新上映的《桃姐》,选择这部影片是因为我喜欢刘德华!
但看完后,我俩都心情压抑,我挺对不住刘正教授的,她好几年都不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好不容易被我拉着看了一场还让我俩心情都不好,这不更压制了她看电影的欲望嘛!
我俩看完本想一起吃晚饭,但谁都没有心情,就回家了!
《桃姐》是一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讲述的是在一大户人家当了一辈子佣人的桃姐晚年生活。刘德华扮演从小由桃姐一手带大的孩子,在电影中也都是四十不惑之年的男人了!
他们感情深厚,罗杰(刘德华扮演)跟桃姐甚至比跟母亲还亲近,还要默契。桃姐是一位个性很强的女性,在知道自己又中风后,不想白吃人家的饭,就让罗杰给他母亲打电话说自己不干了,不能伺侯少爷了,老了,要去养老院。
在养老院里,条件很差,一间小小的隔断就是她的单人间,隔断并不到顶,所以,上面是空的,根本没有私密空间,更谈不上隔音,还是这里条件最好的。但桃姐不抱怨,很坚强。每当罗杰打电话来问她过得如何?她都爽快地回答:好!很好!你忙就别来看我了!
罗杰出差回来就带着桃姐出去散散心,吃点东西,桃姐也只是跟着,问她她说,不问她不说,但每一次都说好!
过年了,罗杰回美国与家人团聚去了,大年三十晚上,养老院里人少了,很多人都被家人接回家过年了。桃姐一个人看电视,孤独、寂寞明显地写在脸上,但接到美国打来的电话,她又是说:“很好!不用惦记我!”。
演员从头到尾都没流过眼泪,但让看的人却泪流满面!刘德华与桃姐的扮演者叶德娴演技都是一流的,没话讲,不得影后,影帝当然是不行的。
这是一部好片子,是一部反映当今社会老龄化必须关注的老年人生存问题的片子。现实是残酷的,也是我们回避不了的!
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看《我愿意》那种不现实的片子了,轻松、幽默、时尚,现实中满足不了,在电影中满足一下。
而《桃姐》又将我拉回到了现实中,看得我连香港也不想去了!
那昏暗的灯光、养老院格子般的空间、污浊肮脏的空气、不能自理的老人的颤抖、病痛折磨的唉叹,以及罗杰住的鸽子窝般的楼房、发黄的墙壁、窄小的空间、伸出窗外的晾衣杆……
电影将真实的一面展现在人们面前时,才会让人惊醒,原来我们的一生其实也不过尔尔,刘正教授问我:“如果你老了,成这样了,你还想活吗?”,我坚决地说:“不想!”。
从电影院出来,我说:“趁我们还能动,还能吃,好好享受吧!”。
夜幕下,人流中,年轻人朝气的脸洋溢着青春与喜悦,大街上荧红灯交相辉映、五颜六色,路人摩肩接踵,手拎大包小包的收获,生活多美好啊,当然是在你能动的时候!
【篇八:电影《桃姐》观后感】
这部电影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桃姐是梁家的女佣,为梁家五代人服务了六十多年。在这期间,桃姐为一大家人洗衣、做饭、做家务活。梁家的少爷Roger是由桃姐照顾长大的,本片就是讲述桃姐和罗杰少爷之间的感动人心的主仆情,也可以说是普通人之间的情感故事。不仅如此,本片还借由这段情感故事展现了现代社会的老年化问题,等我们都年老了怎么办?
故事在年逾古稀的桃姐突患中风后徐徐展开。罗杰本想请个菲佣来照顾桃姐,但不愿给别人添麻烦的桃姐却强烈要求去住老人院,罗杰只好把桃姐送到老人院。家里没有了桃姐,一切都让罗杰很不适应。洗衣服,拖地,这些家务活过去都是桃姐做的,可是现在这些都需要自己动手做。过去他并没有觉得桃姐有多重要,生活都是很自然的,但现在自己做这些家务活时却想起了桃姐,他开始意识到桃姐的不容易,并有了对桃姐报恩的想法。
本片中最感人的情节是对桃姐与罗杰之间的情感展现。开始罗杰是有报恩的感情在里面,但渐渐地,罗杰感觉到这是人与人之间非常真挚的相互关爱,相互依赖的情感。在罗杰的母亲回香港后,他把母亲的这种家长式的、必须服从式的关爱,与桃姐那种体贴、包容式的关爱进行了不自觉地比较。罗杰越来越感到桃姐对他的无私的关爱,以及桃姐善良、朴实的本性。他慢慢地把桃姐当做家里一个长辈,给予她晚辈应该给予的照顾、关怀。这时候,实际是已经超越了所谓的主仆情,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罗杰甚至带桃姐去参加社会活动、聚会,他们心灵相通,感情甚至胜过亲生母子。他们之间感情已经是平等的,是人性的善良与美好,是爱的付出与回报。
这种忘年的关爱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爱的表达。那么在这段感情表达背后还显露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慢慢老去,等我们老了该怎么办?在桃姐住的老人院里,我们看到了老年社会的问题。老人院里的物质生活是一方面,空间的狭窄,人员拥挤,看护设备、人员不足。在精神文化方面呢,更是欠缺。其中有一个场面,一些人竟然来老人院作秀,表演对老人的关怀,派送一些假礼物,等拍照完,就把东西再收上来,拿走了。老人们是那样一个弱势的群体,他们多么孤寂,多么需要帮助与关爱啊!我真的想起了那就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这部电影几乎是留着泪看完的。感动桃姐与罗杰之间的真情,感慨老人们的孤苦与无奈。我们还很小,但我们确实应该多关心、多照顾老人。
【篇九:桃姐观后感】
桃姐向我们展示了刘德华和桃姐之间深情感人的故事。以下是我对电影桃姐的观后感。许鞍华导演的这部电影不仅向人们传达了人间有情,真情很美很动人,还有许导也想带给观众内心温暖的同时,去温暖我们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自私,由于我的工作和电影能扯上一点关系,都是文化和创意产业,主要是给大公司做企业年会,周年庆典,新品发布会活动策划。结合我工作和个人的经历,谈一谈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和观后感,《桃姐》电影,更多是告诉我们要更加懂得关心老年人。那么我们又要怎么去面对老人呢?
一:要把握恰好的时间去及时,关心和珍惜与老人在一起的时光,比如你的父母亲,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因为老人身体比较虚弱,容易突发各种疾病,所以爱要趁早。比如桃姐,先是中风,后是晕倒,最后肺气不足等。
二:当老人生病时,你爱他,就要想办法让她开心,因此你要懂得调侃,哪怕生活中的你不太幽默。你也要去努力做到,我相信如果你很爱她,一定会做到。比如刘德华调侃桃姐嫁人一事。
三,你一定要抽空多去陪陪她,尤其是当老人生病时,特别需要别人关心和看望,平常可能都是他给你干活,但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偷懒,学会像刘德华那样去熬汤给桃姐喝。
四,学会夸奖老年人,夸她年轻很貌美,如刘德华说桃姐,年轻的时候很多人追,夸桃姐做的菜好吃。
五,你要疼她。在她开心的时候,她就会像小孩子一般,变得听话和撒娇,记得刘德华带着桃姐去看首映,刘德华牵着桃姐的手,可以想象桃姐内心有多开心吗?
六,你要懂得照顾老人,尤其是在生病时,她可能会有性格,会直接说她想要这个那个,还记得桃姐向刘德华说她要喝凉粉吗?
我们要学习的还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你要真心爱她们,要感谢他们曾经给过你的爱和关心,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孝敬老年人。看完电影,希望你马上给老人打一个电话,千万不要等到你事业成功或者长假的时候,问候一下!用以上的方法去做,爱老人无大事,最需要你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去做,你给她最大的幸福就是日常中的点点滴滴,而不是等到你成功的那一天。我的经历和电影中刘德华很想象。感同身受。二年前第一次听说我外公病重。我最快时间内从大连到江西老家去看望外公。路上的时间,从大连做飞机到南昌,从南昌做汽车到宁都县,再行宁都做小车到镇上,从镇上打个摩的到村里,一趟单程差不多要9个小时,而我在外公身旁,却不到4个小时就得赶回东北了。第二次和公司是请了一个礼拜的假期,每天我给他按摩洗澡,形影不离,和电影很相同的是,我平时不太幽默,也没有别人教,我不经意间会去调侃他,和想尽办法让外公快乐舒服,我会夸外公年轻的时候把这个家撑起来,把七个小孩养大很不容易,会夸他建的房子风水很好,会夸他生的儿子很优秀。这些都让他非常开心,有一次竟然从病重之中爬起来说要起来刷牙。此前他都躺在床上一动不动。问他理由,就是说很开心。我不仅夸我的外公,我还会关心他,鼓励他。由于他全身浮肿,我一天到晚的给他做按摩,我鼓励他身上的浮肿一定会下去,只要他愿意听我的,他很乖。一切都照着我说的去做。他会在疼痛的时候,也要坚持一个人走走,家里出门不到500米就是外公自己种的菜园,他会走到那儿站一会。外公病重的时候也会有脾气,甚至命令式的说他要吃什么,不吃什么。会要求所有儿女不论工作多忙,挣钱多少,都回来陪在他身边。哪怕他知道儿女们很忙。
以上就是我对电影桃姐的观后感。我希望更多感人电影能带给我们内心的震撼,能让我们看到往事的影子,并且激发我们的悟性和对生化无限的想象。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同时,祝大家工作顺利,行孝随时在你身边。
【篇十:《桃姐》观后感】
各行各业都失去操守,沦陷在追名逐利的恶性膨胀里,这是无良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当伴随着我们的童年,引领着我们成长的榜样式的人物成为笑柄;当神圣的、悬在我们头顶、扎根我们心间的那个类似于母亲的伟大身影已经千疮百孔的时候,让我们用什么表达自己的爱意?当公仆隐隐地变成了公敌,你脚下的土地还有一寸是安全的吗?
继《桃姐》电影之后,陆续还有关于养老院的电影出现。电影市场上终于给病弱一席之地,而不是永远充满着色情和暴力了,也不都是风情和靓丽了。如同《桃姐》里面的坚哥,即便70岁还想去找洗头妹,可是还能去几次呢?
人是一定要老的,也是一定要死的。即便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株植物,可以坦然面对生死,可是我们还是希望自己是那个能活上几百年的参天大树。不甘心、绝不甘心身强力壮着离去。那些别离仿佛、必须是别人的故事,别人的哀歌。
以前也想过80岁的自己,应该是个怎样的老太太。是不是一头的白发,面部如包子皮一样褶皱着,仍然可以坐在街边看风景。依然对走过的、短裙美女露出没牙的一笑,心下两个字:骚货。
在欧洲那一年,也在思考。西方发达国家的人际关系从来也没有中国人来的那么炽热、投入、忘我。就是最热闹地方的小酒馆,人们也是矜持地举着一杯红酒,在烛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多的暧昧,而不是招人讨厌的嘴脸,喊着:“干了、干了,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
后来知道,人家也做生意,生意场上都有规矩,用不着非得献上美女,或是喝酒让自己壮烈。人家有信仰,到教堂和兄弟姊妹切磋后宽了心。人家有真正的医保和养老的保障。在养老院可能有些孤独,但是终老很正常。
一个有道德的人,值得大家尊敬的人,我看应该是那些能做好自己的事情,有爱心、尊重老人,爱护孩子的人。上升的一个国家,也可以说的通。一个只会在嘴上喊口号,行动上只选择挣钱快的,只想着捞钱的个人、组织、机构、政府都是无良的,短视的。
老龄化已经来到了中国,有哪个政府部门能够忧国忧民、有哪个企业是站在服务的角度思考老龄化的问题、制定老龄化的应对政策。
我们一直吹嘘自己5000年的优良传统,尊老爱幼的美德。我们哪个不是看到父母老迈以后觉得自己力不从心和无计可施。养老服务是一个事无巨细的大系统,是一个专业的领域。保险可以用养老作为噱头骗钱,但是服务是落在实处的措施。
希望《桃姐》不只是一个电影,也希望《雷锋》不只是一个精神。
【篇十一:《桃姐》观后感】
电影《桃姐》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一位生长于大家庭的少爷罗杰与自幼照顾自己长大的家佣桃姐之间所发生的一段触动人心的主仆情故事。桃姐为少爷罗杰的家族工作了45年,伺候过老少五代人,年逾古稀突患中风,罗杰忙于工作四处奔波无暇顾及,只好把她送去老人院,一段平凡感人的情感徐徐展开。影片中的两位主角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仍然情同母子,可以感受到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
该影片于2011年9月5日在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首映,《桃姐》桃姐的扮演者叶德娴获最佳女演员奖。在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礼上,《桃姐》获最佳导演、男主角、女主角三项大奖。2012年3月8日,《桃姐》在中国大陆上映。
看过电影《桃姐》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想。我感触最深的是,有关年轻人对待和理解老年人的问题。
年轻人对待老年人,不外乎有三类:
1、有些年轻人有良心,对老人尊重、关爱、体贴、照顾。影片中的罗杰、坐车主动给老人让座的年轻人,大多属于此类。
2、有些年轻人良心尚在但不理解老人,老人死后后悔不已。影片中那位在母亲生前与之争吵不休母亲死后又痛哭流泪的女儿、坐车被动给老人让座的年轻人,大多属于此类。
3、有的年轻人良心不在,对老人冷漠、排斥、歧视,甚至虐待老人。影片中敬老院那位多年没有被人探望的老人的子女、坐车不给老人让座的年轻人,大多属于此类。
尊老爱幼,、让座、车让人以小见大,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素质,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请见我的短评杂谈《有感“让座”》和《有感“车让人”》)一个文明社会、和谐社会要靠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潜移默化地形成,绝非通过政治性的运动所能达到的。
不论哪类年轻人,不理解老年人的心境和行为,属普遍现象,不足为怪。老年人的心境,年轻人是很难理解的。这是因为他们尚未身临其境步入老年,因而无法真正体会到老年身体和心理的状态。老年人不要抱怨他们,不要怨天忧人,更不要大惊小怪。我也曾经是年轻人,当时我就不理解老年人。
人的一生犹如季节的变化:20岁以前是春天,20岁到40岁是夏天,40岁到60岁是秋天,60岁以后是冬天。人老了,变丑了,老态龙钟,不受看了,七情六欲也都减退了,特别是当疾病缠身时,感到生活质量越来越下降,有时会很伤感,有一种莫名的自卑感。垂垂老矣,年老有病,身心交瘁,自身难保,力不从心,精力不济,需要的不是奋斗和激情,而是温馨和安逸。在我的多篇作品中,我写了自己步入老年的真实感受。由于年轻人尚未身临其境步入老年,虽然读了我的作品,有一定的感受、同情、理解,但真正理解我说的话的年轻人恐怕寥寥无几。
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良心是心理平衡的砝码。年轻人应当尊重、关爱、体贴、照顾老人。这样,当你身临其境步入老年真正体会到老年人的心境时,才不会因为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而后悔。当然,那些没良心的人另当别论。
【篇十二:《桃姐》观后感】
知道《桃姐》缘于三个多月前的48届金马奖颁奖典礼,这部由许鞍华执导、刘德华主演的小成本电影,一口气拿下了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以及最佳女主角三项大奖,尔后又得知这部电影还让女主角叶德娴问鼎201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影后,便暗生倾慕,心向往之,欲睹《桃姐》丰采。
观影前曾粗略看过国内的一些影评访谈,大概都是推崇《桃姐》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之类,各路媒体故作一副慈祥仁爱的菩萨模样,油滑世故之下掬一把辛酸泪,以示与威尼斯的洋人同一境界。但两个小时电影看完,虽然心中难免感伤,却没有一点流泪的欲望。也许《桃姐》拍的是真正的生活,真正的生活是不会让你流泪的,因为生活里的眼泪在每个人的心中,看不到,也拭不去。
《桃姐》根据真人故事改编,讲述叶德娴饰演的佣人桃姐,照顾刘德华饰演的杰少祖孙四代,最后终于患上中风,杰少出资将桃姐送进养老院,偶尔探视,最后陪伴桃姐终老。
故事很平淡,没有汹涌跌宕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感人肺腑的情感宣泄,六十五岁的女导演许鞍华,用一贯克制冷静的执导手法,细腻无痕的将故事娓娓展开,如同沉默寡言的长者,偶尔跟你讲述一段陈年往事,言辞淡然客观,甚至略显笨拙,但却真实真诚,让你沉思向往。好的故事原来未必是炮制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让你去忘乎本能的接受,而是拾起一些可以共鸣的过往,让你心生一段属于自己的感情。
我看《桃姐》,并未因杰少和桃姐的主仆情而多生旖旎感触,却有种冷静切肤的感同身受。桃姐自小照顾杰少,忠心耿耿,在杰少做心脏搭桥手术时期更是悉心照料,无微不至,杰少一直心存感激,更何况父母长居国外,又中年单身,桃姐是他身边唯一亲人,所以当桃姐老年中风时,家境颇丰的杰少就出资将桃姐送入养老院,让她至少有地方可以安度晚年。这些情感,并非主流空洞的一味鼓吹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而是更近乎于一种情感补偿。桃姐对待杰少,始终恪守旧时仆人的忠诚和责任,虽然关心爱护,但却谨慎谦卑,不忘谢辞。而杰少对待桃姐,则是力所能及的补偿和义务。杰少在桃姐中风后,在医院表现出一丝淡淡的不耐烦,略带愧疚的提出将生活不能自理的桃姐送进养老院,情节略近残酷,但观者置身处地,却也无可奈何,最后桃姐病危,杰少嘱咐医生几句,未等诀别,便踏上仆仆征尘,继续生计奔波,真实的让人心疼。
《桃姐》让我感慨和沉思的是人将老去时的唏嘘和无奈。置身物欲横流的大都市,犹能感受生命的脆弱和冷漠,每个人都需要为最终的归宿而未雨绸缪,不仅要储备老无所依时的暖屋便车、锦衣玉食,更应修身养性,有所追求,抵御那韶华湮灭时的绝望空洞和无尽空虚。
以前看香港电影,只关注过杜琪峰,对许鞍华了解不多,看她短发矍铄,粗笑豪迈,以为又一个故作个性的阔家巾帼,谁知拍出来的电影竟如此细腻温婉,恬静淡然,清新脱俗,自成一家。后又得知如此一位堪称大师的名导,居然家境窘迫,与老母偏居香港北角,更无端被昏庸众人冠以“票房毒药”,常常无片可拍,真令人唏嘘不已,但世事,岂非大多如此?
末了谈谈刘德华吧,年过半百的刘天王,虽然早已是娱乐圈镜前幕后的大鳄,但至今仍甩不掉偶像头衔,实可谓香港娱乐圈最无奈的奇迹。他在《桃姐》里的表演,真实自然,不露痕迹,无愧影帝称号,但偶像就是偶像,举手投足,都有着小人物“杰少”本不该具备的迷人魅力。或许这样的偶像,即使无奈,却更值得尊重和珍惜,因为被人当作偶像拥爱了三十多年,绝非成为偶像那么容易。

桃姐影评篇2:看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篇一:《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五月二十日,我和姚老师到苏宁看电影,电影的名称叫《飞越老人院》。这部电影催人泪下,让人回味无穷。
这部电影讲的是老人的孩子不懂老人心,被迫把老人送进老人院,老人们想去参加比赛,可家人都不同意,所以老人们自己想办法逃出了老人院,这一举动感动了院长,院长于是就陪他们去天津参加比赛,老人们中的一个的了膀胱癌晚期,但他坚持完成了比赛,成为了第一个得二十分的高龄老人组合,最后老人来到海边,老人病死在海边,死前还想着女儿,这个局面感动了孙子和院长,终于让他们明白了老人心,和儿女的矛盾终于化解了。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今后一定要善待自己的爸爸妈妈,不要像剧中的儿女一样,不理解老人,从而送老人进入老人院,试想现在已经工作的人,他们都很忙,也许只有过年才能与爸爸妈妈相聚,团聚的日子也只有五天,而在团聚的日子里,每天也只有两三个小时,假使父母能活20年,也就是直至爸妈死去我们也只有三百个小时真正的陪在父母身边,想想都可怕,再加上如果再不懂老人心,那矛盾会越大,陪父母的时间就越少,那陪父母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少,有些老人也不一定活二十年,那陪他们的时间会更少,所以当我们长大的时候,一定要做孝顺的儿女,孝敬父母一辈子。
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不懂老人心,和老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老人们的苦只能憋在心中。无人诉苦。
所以我呼吁年轻人好好的孝敬父母,做一个孝顺的好儿子或女儿!
【篇二:《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在电影院看完了期待已久的张杨新片《飞越老人院》后,擦擦湿润的眼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远方年迈的爷爷奶奶打个电话。电话铃一响,听出孙子的声音后,电话那头开心、灿烂的笑声让我心酸:对老人来说,需要的只是那么一点点关爱。
继上一部作品《无人驾驶》关注都市男女情与欲的纠结关系之后,张杨在这部新片里直指中国社会目前可以说是最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问题,体现了导演出道以来一以贯之的敏锐视角和人文情怀。影片自始至终贯穿于一股温情的力量,与《杀生》和《黄金大劫案》相比,文艺气质更为浓烈;而在这种文艺气质的背后,是对快要走到尽头的生命的本能怜悯以及对老人们挥之不去的孤独感的深切同情。影片的具体情节我就不一一细说了,谈谈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地方:
1、恰逢节假日,小朋友和企业家们来探望关山老人院的老人们。导演特意给了小朋友满嘴的口红和企业家送出的鲜红色的钞票两个明显的特写,暗示出这种所谓的关爱只是一种社会化的例行公事,是社会体制的一部分;老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这种每逢节假日作秀和运动式的探望,而是长久的陪伴和关爱。
2、当老葛儿子来给老葛退回20万块钱时,说了一句“这20多年你欠我们多少债”。此时,精神不太正常的老高立刻爆发,朝老葛儿子扔去瓶子,并大声喊道:“只有你们欠我的债,哪有我们欠你的债”。这句台词无非是表明,中国父母,至少老高这一代人,养儿育女的目的之一仍然是传统的“养儿防老”,因此父子之间并不简单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关系,而是父辈对子辈有着养育之恩,这种恩情债要靠子女对年老的父亲赡养来还清。短短一句话,中国传统宗法制的伦理思想尽显。
3、与美国那部著名的《飞越疯人院》相比,这部电影对老人院的飞越表面上看起来同样是对社会体制的反抗,但实际上,“疯人院”一片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独立意志大于一切,而这部电影里的反抗最终的结果,却仍然回到了传统的社会运行秩序和社会伦理,因为老人们之所以要飞越,不是为了空洞的个人自由,只是为了能再见远在日本的女儿一面,尽享天伦之乐。“疯人院”里,幸福是建立在个体自由之上的;而“老人院”里,幸福则是寄望在他人身上。由此也可见中西方社会伦理和历史变迁不同带来的价值观差异。
4、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们逃出老人院,行走在去天津的路上时,路边出现的大片向日葵、奔腾的骏马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在这样一部严肃题材的电影里,出现这样的场景,既是对老人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赞誉,也是张杨导演一直以来的浪漫主义情怀的最好表现。
5、在老人们开始表演节目时,响起的音乐是动画片《西游记》里的插曲。用这样的音乐作为背景伴奏,一来可能是暗示老人们生命快要走到尽头,即将有可能驾鹤西游;另一方面,西游记里的西方是天堂,是极乐世界,这也代表了导演对这些可爱的老人们的良好祝愿。
6、老周在影片中的搭档朱太太丧失了记忆,把老周当成自己的老伴,然而到了后来,两人似乎有假戏真做的意思在里面。在老人院里面的同伴们谈论时,有一位老人赞叹道:“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该记得的都忘记了,把不该忘记的全记在心里”,这句话或许是老人们晚年生活的最高境界,因为如果老太太不失忆的话,或许她还沉浸在晚年丧偶的痛楚里,而无法跟老周享受晚年的快乐。
【篇三:飞越老人院观后感作文】
很久没有被影片感动过了,可是这一次我竟让一帮老头老太太们感动得眼泪直流。《飞越老人院》这部电影场景不算华丽,情节也不是有很大的起伏冲突,就凭一种写实的笔法,凭一条真诚的感情基线,向我们展示了老人的世界。
《飞越老人院》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必须是一部好电影,因为她的剧本没有好的情节,没有真的内涵,没有真挚的感情,是不会受到这么多的老艺术家亲睐的。年逾古稀的他们是不会轻易被金钱打动的,能让颐养天年的他们走出来的只有令人感动的好剧本。这也确实是一部好电影。
《飞越老人院》记述的是发生在养老院的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老人们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最关心什么。我们从中可以读懂老人的寂寞,像老小孩一样的他们,最怕的就是被社会遗弃,因此他们才会想一些好像幼稚的游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自己还有能力为社会做点事。影片中重点描述了老葛,这个老人一直有一种悔罪的心态,想给儿子道歉。这个歉应该道吗?从故事的发展来看,应该道歉的是老葛的儿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老人是多么“可怜”,“可怜”的他们忘记了曾经的给予、付出,只记住了愧疚,只记住了没能给孩子更好地满足。影片中最活泼的是老周,他给老人院带来了欢笑,可是这活泼的背后却已藏着自己的苦痛——他是一个癌症患者,他不想等着生命的离去,他要有尊严的离去。在他的生命最后关头,他依然不能忘记,依然在惦记着六七年没见面的女儿,不知远在大洋彼岸的女儿不知是否也在思念着父亲,不知为何竟不能来看一下自己的父亲。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心里非常沉重。我们是否了解了自己的老人,我们如何给予他们一个幸福的晚年,我们是否能真的走入他们的世界,我们每年又能陪伴他们多少时间……我无言,不知该如何面对父母,为何我们总有借口不去看望老人,有理由不给他们打电话?他们却有理由、有借口给我们打电话,甚至是来看我们?我无言,为什么他们能做到的我们却无法回馈?其实他们做的我们也是可以做到的,我们也是为人父,为人母了,对自己的孩子我们同样可以做到,却为何对父母做不到呢?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天性吗?不平衡的天性。
去电影院看看这部影片吧,尤其是那些一直埋怨父母没能给予自己优越生活的,尤其是那些还在依赖父母生活的……去看看这部充满人性的好影片吧。
【篇四:《飞越老人院》观后感:树欲静而风不止】
一天在一棵老树下,一张长凳上,坐着一位老父亲,旁边他的儿子在看报纸。老父亲指着树,问:儿子,树上是什么?儿子看了一下,说:是麻雀;过了一会,父亲问:儿子,树上是什么?儿子不耐烦的说:是麻雀;又过了一会,父亲又问:树上是什么?儿子生气了,把报纸一把扔掉,说:你有病啊!这个时候,父亲掏出了一个日记本,说:儿子,在你三岁的时候,你问我:树上是什么?我说:是麻雀;你又问我:树上是什么?我还是笑着回答:那是麻雀,会叫的麻雀。儿子又问了几十遍那树上是什么东西,我既高兴又激动,每次都回答:“那是麻雀,会飞会叫的麻雀,记住了吗?”儿子哭了,和父亲抱在了一起。
这是飞越老人院里,老葛讲给他孙子的一个故事。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人生不到百年的时光,家庭里也行总是有点磕磕碰碰的不愉快,像这部电影里的每个老人背后,都有家庭里的琐事导致的子不养而亲还在。人都终究会老,看着那些乐观坚韧的老人开着年轻时开过的公交车,在充满希望和金色的田野里驶过时,我的心里,充满的是敬佩和辛酸。他们都还有个伴儿,老周的身边有一个一直把他当老伴的老太太,一直跟着他。而老葛有儿子和孙子,却和儿子一直有一个解不开的结,还好,他还有个孩算懂事的孙子。老钱的儿子,事业有成,却不能时时陪伴,只能让老爷子住进了老人院,老钱的身上有着老人身上特有的固执和唯老是尊,但是他的儿子还算是一直挂牵着他,一直追到半途。他们都有一颗孝心,只是也许现实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精力陪伴他们。那一刻,我们伟大的祖国,也不知在何方?
在电影的末尾处,老周在完成了他的愿望(至少,接近了他的梦想)后,留下了些许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在最后的部分,我看到老葛的儿子还是来了,帮助他完成了梦想,送给他的朋友,在他想要离开这个世界时,拉住了他的朋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是我们的传统,我们的老祖宗留下的。我们曾毅然决然的打破了传统,杂碎了封建,顺便也把我们的亲情人伦也丢弃在了无尽的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里了。计划着生育,也渐渐让人失了养的道德性,剩下的都是为活着而活着。
看完这部电影,我承认我的泪腺有点低。于是,我习惯性的点开了,看一下别人的感受,有的和我差不多,有的则是更专业的电影评论。说导演糟蹋了一个好的题材,说模仿韩剧的不伦不类,我已经懒得骂人了。因为畜生嘴里是没什么好话的,印象当中,我之前看过一部美国电影《遗愿清单》,讲得是两位老人在可能的人生快要尽头处,完成了许多他们未曾做过却是愿望当中的事情。那只是描述两位老人,而这部电影,讲得是一群老人。更可以说的是,桃姐讲得仅仅是一位老人。
能让这些平均八十岁的老人们来亲身饰演这部电影的诸多角色,完成看似只能是想象当中的表演,实在是让我感到震撼。这部电影里,出现了好多经典电影里的青年人角色,不过,在这部电影里,他们都确确实实是老人了。我看到了牧马人里的郭口扁(piǎ)子,那个时候,他是那样的热情善良,帮助许灵均。时光犹如一个魔术师,玩弄着岁月,让人恍如隔世,难以表述观影后的感受。这样的演员如数家珍的都在这部电影里出现了,许还山、吴天明、蔡鸿翔、王德顺、唐佐辉、李滨、田华、管宗祥、陶玉玲、刘江、贾凤森、黄素影、张华勋、江化霖夫妇、仲星火夫妇,这些都是在网上找到电影演员表里的名字。我们不能怪那些吹毛求疵的影评人,也许他们只是太年轻了。
如果彻底失了传统的中国,将走向何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篇五:《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飞越老人院》这部影片,由徐老师为我们精心挑选。主要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老人院里的故事,影片情节非常感人。那些老人们在一起生活的日子有数不尽的快乐,殊不知背后却有着一个个催人泪下的辛酸故事。
这部影片给我带来的第一疑问是,那些爷爷奶奶们为什么要来到老人院生活呢?难道是那里的生活环境比家里好,或者是老人院的生活很有趣,真的是养老天堂吗?恰恰相反,看了之后,我才真正得知故事的一幕幕背景。
他们去老人院有着种种原因,例如:影片中的主要人物老葛是因为家庭关系不和,他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子因为寻求自己的幸福,为了房子,而逼迫自己的亲生父亲离家。又如老周,他是个非常幽默的人,平时总会有一些奇思妙想逗伙伴们开心,甚至还模仿“超级变变变”召集众人一起排演节目,最感人的是,他竟然向同伴们隐瞒了2年的病情,用顽强的精神毅力坚持到生命的终点。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仅仅是为了能与出国在日本的女儿见上一面,也为了看一下梦想中的大海……!
其实在影片中可以看出,老人们并不开心,院长以及家人为了他们的安全,全力管束他们的一举一动。老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可惜受到了方方面面的阻碍。我与妈妈想的一样:此时此刻,最主要的是,院长以及他们的儿女没有采用合理的办法,也没有好好与他们沟通,进行一些交流,从而导老人们为了获得自由,也为了释放他们压抑的情绪,而冒着危险,爬山涉水去完成梦想。影片最后,老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了院长以及自己的亲人。
看了这部影片,我感触很深。记得,我小时候在外公身边长大,说起来我对外公比对父母更胜一筹,他使我明白,现在不好好珍惜,很快就会失去的道理,所以,我与外公的感情特别特别深!也记得,我爷爷63岁正是他人生中风华正茂的时候,病魔却夺走了他的生命,像妈妈说的,我们都还来不及尽上自己的一份孝心。回想奶奶独自一人在老家,我想今后一定要多去探望,多给她一些关心!
影片结束时,我与妈妈的目光时不时相互对视,发现妈妈那沉重的神情,我想,妈妈此时此刻的感想一定也有很多很多!
【篇六:《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开始我是很想骂那些用电影理论之类的话说这部片子不好看的人,我能想象他们一边看一边分析假装思考的那种愚蠢模样,后来我想了想,他们如此机械如此呆板甚至麻木,并不全是他们的错这里面很有可能是电影中的生活跟他们有距离有关,或许还有那么一点点的阅历不足。我不敢说我的阅历有多丰富,最起码,电影中的生活我是熟悉的,那种老人们坐在一起说的那些话,我听着是如此真实一点也不觉得矫情,现实中的老人时常也会讲,还有那个麻雀的故事,老套吗?那是多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平时你们谁注意了?就算是导演刻意加上去的,也没有什么生硬的感觉,目的就是让有些人明白别总对老人不耐烦,想想你小时候父母是怎么爱你的,以后跟他们说话能小点声不?
有人说这是一部喊口号的电影,我没看这位评论之前怎么也联想不到口号这个词,这位大侠您联想能力真是天马行空啊。在我看来,你也就是一个没有大脑的家伙,你用心看了么?这是电影,还不是他妈的生活呢。就喊口号怎么了,这口号喊得好喊得对,以后咱们类似的口号还要喊。话说回来,就这么喊都没让你清醒,不喊的话你更没救了。
这里要说明,我是一位普通观众,对一些专业上的东西懂得不多,但是你们也别以为你整出几个生僻的烂词就能唬到我了,什么是好电影我们自己能分辨出来,我们有自己的喜好,别拿你们那一套到处唧唧歪歪的,还不知道你们,不就是为了显摆自己那半瓶子醋么,有一个敢说真话的么,活的这么虚伪你累不累?
最后说下我的感受这部电影是一部真正观察过生活的人才能拍的出来的电影,故事讲的很好,老演员亮点太多了,笑点也不少,比那些标榜自己会搞笑的导演弄出来的无聊段子强了不知道几百倍。也许是我笑点低,但有几处我真的不由自主拍着大腿,心说这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那些爷爷奶奶们的笑容眼泪是那么真实,这里我要向这些前辈们致敬,你们演的太生动了。纵观整个电影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但咱们也别忘了,那些伟大的真理都是简单的。有的故事复杂,那是导演自己拍给自己的看的,你说你看懂了,我总觉得你是装逼呢。
总之这部电影值得一看,当然众口难调,只是希望大家别都盯着技术层面之类的东西,电影把故事讲明白了是关键,咱能关心点重要的东西不。还有我要承认以上这些东西是在冲动之下写的,如有有不妥之处请见谅。
我再说一句,那些看完电影哭了的,别不好意思,很正常。那些看完没哭的,别装了,哭出来不丢人。
【篇七:《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因为我的眼泪不值钱,不论是看小说或是电视,甚至是听歌曲,只要是看到或听到动情之处,那不争气的眼泪,总是会不听使唤的夺眶而出,经常因此而把眼睛弄的是几天都不舒服。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怕泪流多了伤眼睛,所以给自己约法三章,不再去看那些煽情催泪的文艺作品。这次在版上看到绚绚和小葛,这一老一少都在为这部重磅的催泪弹《飞越老人院》电影,弄得泪眼婆娑。心想,这绚绚落泪倒情有可原,也许是剧情与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有关联,产生共鸣落落泪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可为何象小葛这样一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小姑娘,也弄的用哭声和眼泪说话了呢?于是好奇之余,不顾禁忌的再尝禁果,在网上搜看了这部电影。
染目后,那廉价的泪水,再次象拧滑了丝的水龙头,一直在跑冒滴漏之中。这一觉睡过来,眼睛还在因流泪过量而痛涩难过呢。
那电影里一群老人,用自己的睿智冲破所谓关爱的禁锢,绕过所谓责任的束缚,象鸟儿遁出樊笼,重返蓝天,自由翱翔般的驾驶着,废弃后改装的车,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奔驰在自己神往的大道上。凭借着自己积甸多年高超的驾技,与年轻人飚车一决高下,雄风不减当年的镜头,还有那用已不再清脆,甚至还有点跑调的歌喉,唱着那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儿时歌曲,在河边野餐时的情景,以及在那万籁俱寂的夜晚,爷爷给孙子讲树上是麻雀的故事等等……
那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景,除了不停的在脑海里来回轮放着,同时也令观者在不停的思考着,老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们渴望的又是什么?在这部片子里,我们几乎都找到了答案。
整部影片几乎没有那种蒙太奇式的跨越与超脱,也没有那种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大场面。而是用憨实的牛群,用奔腾的骏马,用金色的向日葵,和大片的黄土地,用一种平叙的手法,展示了老年人曾经有过的辉煌,老年人曾经有过的浪漫,以及老年人曾经为儿孙们象牛一样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不记回报,无私付出,金子般难能可贵的奉献精神。
就象影片里那句经典的台词一样:老人们是把该忘的都忘了,不该忘的都记住了。也就是说,老人们把所有的付出都忘了,唯一记住的是曾经的幸福和欢乐。
【篇八:《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发小弄到了北京电影节的开幕影片《飞越老人院》点映的票,于是就一起去看了,之前对这个电影没有任何了解,听这名字就知道这是个描写老年人的影片。
影片是以老葛这个角色为主线逐步展开的。一上来老葛的二婚的老伴已经去世,而对方的儿女就盯上了他们的房子(准确的说本来就是他老伴的,结婚后他搬过来的,儿女的做法是很正当的),儿女分给了老葛二十万元让他离开了这个房子,老葛就拿了这些钱给了原本交恶的儿孙,当做是孙子的新婚礼物,想让孙子买房当首付,而自己呢则寻到以前公交公司的同事住进了一家老人院。故事正题就开始了,一伙子老人为了去天津参加综艺节目比赛努力排练,和老人院院方冲突,和儿女冲突,最后选择了从老人院逃跑然后在比赛上取得了佳绩。在这部电影里描写了几个老人的家经,下面就一个一个写。
首先是老葛,老葛是一名普通公交司机,第一个老伴去世了,觉得自己太孤单就想找一个新老伴,并且好像有了意中人,双方也发展的很好,可是老葛的独子坚决不同意自己父亲的再婚,于是这段婚姻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在这个问题上老葛为了照顾儿子的感情最后选择了让步,但是我感觉他的儿子不仅没有感觉到自己父亲对自己的爱,而是觉得自己的父亲是叛徒,埋下了对父亲的恨,根本不知道父亲的牺牲有多伟大。而后儿子到了快要结婚的时候也是生活所迫因为没有房子就主动给老葛介绍对象让他结婚好搬出去给他腾房子,老葛也很清楚儿子的想法,主动配合儿子找了个新老伴“嫁”了出去。而且通过影片后面老葛儿媳妇的台词还可以得出当时老葛对他儿子儿媳说是自己想找老伴且觉得在家里住不方便而搬出去的,从而减少儿子对于父亲的亏欠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礼让的传统,让了还不能让对方觉得自己让了他。通过老葛儿媳妇的台词可以看出孩子们其实没领什么情,感觉不到老葛的用心良苦,何等的让人心寒。或者说再阴暗一点,其实老葛儿子和儿媳很明白父亲的用心良苦,但是用这样的语言来劝自己,使自己少一点对父亲的亏欠感,并且用这样的语言来欺瞒自己的儿子,好在儿子面前维持自己虚伪的尊严。到了后来,老哥儿子下岗了,想做点儿生意,就去找老葛借钱,但是老葛没有钱,只能向自己的新老伴要。老葛觉得那是他新老伴的钱,而且人家也有自己的子女,就觉得那不是本分,断然拒绝了儿子的请求。这下可得罪了自己的儿子,儿子当时肯定觉得自己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自己的父亲竟然不帮助自己,父亲就是叛徒,自己在原先埋下的对父亲怨恨的种子发芽了,并长成了恐怖的杂草,估计他把自己遭受到的生活的困苦的根源和罪孽都看成父亲,于是和父亲绝交了。后来当老葛给自己孙子二十万元当做结婚礼物的时候,这个行为侵犯了老葛儿子对自己父亲恨这么多年的行为的尊严,于是老葛儿子就把这个钱还给了老葛。合情合理,本片对人内心情感的把握非常的准确,剧本作者对人性的了解真的很深刻。住到了老人院后老葛相当不适应那里的生活,因为住宿条件紧张老葛刚去老人院就在老周的床边加了块板和老周睡在一张床上,同屋的另一个人又有点儿疯癫,这让他很是抑郁,睡不好加上身体上不正常让他发出了“我怎么混到这个地步了,老了连自己的一张床都没有。”的绝望感叹,自然而然的出现了试图自杀的行为,幸亏被老周及时发现才避免了他走向绝路。老人院的老人们知道了这个情况就给他打了一张床,给他关爱,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爱。重新振作的老葛积极的参加并领导了老人们去参加“超级变变变”娱乐节目的事情,到这里影片就很自然的给了老葛一个喜剧的结局:祖孙三代人冰释前嫌,一家人重新在一起了,可喜可贺。在老葛这里我们看到了很多我们老年人被生活的窘迫所困从而走上绝路的公式,让我想起了前一段时间我们老家有个老人上吊自杀的事情。而其实他们要求的也并不多,只是一张安慰的床就让老葛满足,所以我们这个社会首先要在经济上要关注老人,起码要让老人们能达到可以尊严生存的水平。这个片子里边老葛的故事完全可以深挖,独立出来完全可以做成一部不错的电影。
再者就是老周,老周在这部片子里笔墨是很重的,他乐观,对生活热爱,关爱他人。是他发起并组织了老人们参加娱乐节目的。此时他已经是癌症晚期,而他组织节目除了热爱老人院、关爱大家精神生活以外也有自己内心中的渴望,就是要赢得天津比赛的前三名好去日本参加比赛,并且希望通过自己在日本电视台上的亮相来寻找自己失去联系七八年的在日本的女儿。在天津比赛完之后他身体就撑不住了,最后幸福却留有遗憾的在大海边闭上了双眼。不知道他的女儿知道自己父亲的最后会作何感想?在这里就想起了我的好多本科同学们,他们大多在国外留学,也有很多人会留在国外,问题是他们的孝最后如何能尽呢?
而后几个人我就不记得名字了,一个是坐轮椅的老人,他无儿无女,在向天津逃跑被老人院院长赶上的时候他发话了。他说自己老了之后住进老人院,就是在等死,去参加娱乐节目这件事情成为了他们的“可怜的希望”。“可怜的希望”——我认为这是部影片的主题。影片中老人们在老人院里边被照顾的很好,吃住都很不错,让人们觉得应该不错啊。可是就算是人老了,也需要希望,需要精神生活,需要追求成功,这个正是人生命的可悲之处,这才是“衰老”最大的威力,衰老不仅仅毁害我们的肉体,而且破灭我们的希望。这个事情恐怕只有自己老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吧。在这里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吧,渡边淳一的《孤舟》,他描写了一个人退休之后为了寻找对生活的希望,这位老人找了一个年轻的女孩作为情人,最后又和这个女孩分手。这本书很细致的描写了“年金生活”给他带来的困扰和绝望,向我们细致展现出了老年人在退休之后的精神生活。
【篇九:看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老人都是容易感动的。老人都是脆弱的。或许武断,但是大多如此。
这个时候的他们是七零后,是八零后,是九零后。他们声音听不见,他们口齿不清话说不明,他们腿脚不麻利走不快,他们老年痴呆卧床不起。他们有自己的儿子,他们的儿子是某某集团CEO,是大律师,是大医生,是学校教授,但是他们依然在疯人院一样的老人院里面"安享晚年"。并不是一定要描绘一个病态的老年人还有树立一个不孝的后代给大家看,只是事实上的确有很多的子女在口口声声吼着责任的时候却把老去的父母当成是一个负担。
在电影进行到大概三分之二的时候老周和自己的孙子在夜晚的河边聊天,老周讲了一个麻雀的故事给他的孙子听。麻雀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年迈的父亲在和儿子聊天时候像是假装痴呆一样问儿子站在树上的鸟儿是什么,连续问了三次。儿子不耐烦的告诉说是麻雀,最后一次回答甚至吼起来了。这个时候老父亲眼里面噙着泪,从自己的荷包里面拿出一本日记本,上面记录着这个年轻的儿子小时候刚刚学会说话不久父亲带他出去郊游的事情,那个时候,儿子天真的问着父亲树上的鸟儿是什么,父亲高兴的说那是麻雀,儿子每问一次父亲就欣喜的回答一次,说不出有多幸福。讲完故事之后老周的孙子给了老周一个拥抱,爷孙俩都哭了。
全社会,都应该为我们的老人们做点事情。每个人都会老去,我们不能不顾一切的等到我们老了的时候再去哀叹,人老了不中用了。而是需要每一个儿子,每一位女儿,莫要觉得给了自己的老父母每个月六百块就以为是尽到了孝道,莫要觉得把自己的老父母送去了老人院,就是尽到你们的责任了。他们要的不是六百块,要的只是你在身边,哪怕只是一年短暂的一两次,他们都心满意足了。
我看着他们表演都不自觉的笑了。是真心的笑,幸福的笑。我赞同他们的生活方式,我觉得他们可以飞跃老人院,不光是老人这样,任何时段的人都不能过得太安稳把梦想搁浅,尤其是这个年龄阶段的我们更应该是这样。他们告诉我要跟着自己的心走,要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要去迈开第一步。走着走着。我也会在者不自觉中,找到我们自己了。
再多的误解都会化解的。搞不懂为什么有的子女荣华富贵而自己的老父母却没有落脚之地。这是一种变态畸形的社会发展形态,应该要改善而且必须要改善。
愿他们就像奔驰的骏马一样,老骥伏枥,却志在千里。拥抱生活去,在阳光下,在河流边。放声大吼放声大叫,该忘得都忘掉,这才叫幸福。
【篇十:飞跃老人院观后感】
在第15周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观看了一部影片名叫《飞跃老人院》,通过片名我们就能知道这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在中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部影片更是具有现实的意义。影片讲述了一所民营的老人院里,一群平均年龄达到八十岁以上高龄的老人们,为了实践人生的理想,登上梦想的舞台,他们联合起来,再次点燃激情,施计驾车飞越老人院,在追寻梦想的途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故事!
影片开头就上演了一位名叫老葛(许还山饰演)的老人因儿女需要房子被迫离家的情景,紧紧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当他去了一所老人院时,老人院的围墙上刷着一行大字:“有一天我们都会老”更是让观看的人置身其中,是的,我们都会老,我们会长满皱纹,牙齿稀落,丧失记忆,步履蹒跚,疾病缠身,无法自理。老人院中的情景也许有天就会在我们身上上演。每个住进老人院的老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与悲哀,有的是因为无儿无女,有的是因为子女远离,有的是因为家庭矛盾,有的是因为子女不孝。当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垂着头坐在老人院院子里晒着太阳的时候,他们该有多么孤独。影片中更是将这样的无奈的体现的淋漓尽致。一群老人围坐在一起相互说着自己的儿女,说是相互劝慰,到不如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和深深的痛心。但片中也不乏温情的部分,老人们之间的互帮互助,老葛和孙子最后的谈心和孙子的理解都为这部影片增加的亮点。但这些都不是影片的重点,影片的主线是一群老人为追求心中的梦想而努力的过程。
其实每个老年人的心里都藏着一个未尽的梦,影片中吴天明饰演的身患膀胱癌晚期的老周,他隐瞒病情带领老人院的老人们,排练节目,苦中求乐,他们排练的“打麻将”的节目让人看了忍俊不禁,使一群长满皱纹的老人也是如此的可爱。他们梦想能去参加比赛,但是受到多方阻止,老人院和家庭的反对并没有阻止这群热血沸腾人们,他们冲破家庭和老人院的反对,巧妙地躲过大众的视线,开着一辆破旧的大巴车穿越草原、沙漠前往北京参加文艺节目比赛。最后他们的行动感动了,寻衅打架的年轻人、百般阻止他们行动的院长和家属。
梦想显得豪华奢侈;而对于老年人而言,更显得弥足珍贵。他们怀着一颗热血沸腾的心,前进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他们向往青春年华,他们永不服老。他们可爱他们感人,他们更让我们敬佩。
影片最后的情景是海边的日出,金色的阳光洒过海面,洒过孤帆,洒过老周安静闭上的双眼,洒过那一群含泪微笑着的老人,使这部颇有喜剧元素的电影在暖暖的阳光下结束。
看完整部影片感动很多,但最强烈的想法就是我一定不会让我的父母老无所养住进养老院。也许这是个人对养老院的偏见。这里也呼吁大家多关心下老年人的感想。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去后悔,才去羡慕,才去遗憾。

桃姐影评篇3: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篇一:《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昨天白天看一个朋友的微博,说是看了《飞越老人院》后她驱车两趟回了三千里外老家去看父母。晚上无意中看一眼电视,也看到王菲她们什么六一班去影院给张杨捧场,也是因为这部电影。好久没有什么好奇心的我,今天中午在网上找到这部电影,利用午休的时间看完了。
第一个强烈的观感是,人老了,真是可怕呀。不是说电影里的那些老人可怕,而是时光、疾病、孤独令人感觉可怕。
第二个强烈的震憾是电影里院长算的那笔账,父母即使能再活二十年,而我们能真正跟他们呆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二十几天。
第三个强烈的愿望就是,等我父母老了,一定不送他们去养老院,也希望我的孩子在我老了的时候,不要送我去那个地方。
其实,我最喜欢牛奔老头的演出,别看老头困在床上不能起来,但他嘴里嘣出的话挺有意思的。飞机飞得不错。
【篇二: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同学推荐我看的《飞越老人院》,看完之后,深受感动。它借着一群老年人来讲述了一个本应该是属于年轻人的故事。用最青春烂漫、最动感欢乐的方式向现实社会发出嘹亮的呐喊。这群生活在老人院里面的“高龄团体”天天面临着让人心酸心寒的生老病死,不过他们积极乐观、顽强勇敢,捍卫着残存的点点尊严,自娱自乐向着梦……
时长一个小时44分的《飞越老人院》,看似很长,但是就像是一位长者给我们诉说他那个年代关于时光的过往故事,这部电影让我看的从头哭到尾,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亲人,想起了已故的爷爷,想起了太多需要关爱的老一辈,想到自己的家。影片的整个剧情结构完全迎合着观众,在该煽情的地方也使劲煽情。影片开始十多分钟之后,我几乎可以把后来的所有剧情全猜到。但是就是这样的俗套和预想之下,影片的后半段还是让我几度忍不住哭了起来。不管烂俗不烂俗,能让我专心致志看下来,又能感到我的影片,我就是喜欢的。如果观影的时时刻刻都要想着艺术价值或者直指现实什么的,这样也真心太累了。
大多数的中国人不懂得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很少对父母说出类似“我爱你,你们辛苦了”之类的话,也很少给父母一个拥抱、一束鲜花等,我所见过的最多是打个电话,聊一些家常,或者亲自下厨给父母做一顿丰盛可口的菜肴,抑或是买件衣服等相对来说比较含蓄的表达方式。我们总说要及时珍惜身边的人,及时孝顺他们,不要等来“风雨静而风不止、人欲孝而亲不在”的悲惨境地,我们可以不懂得表达,可以不会煽情,可以不买任何礼物,但是对待老人的孝心一定要有,打个电话,听听他们的唠叨,其实是一种很大的幸福。父母并不希望我们大富大贵,真正希望的是我们能过的好,以后有个好的归宿,平平安安的也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
【篇三:《飞越老人院》观后感作文】
老人都是容易感动的。老人都是脆弱的。或许武断,但是大多如此。
这个时候的他们是七零后,是八零后,是九零后。他们声音听不见,他们口齿不清话说不明,他们腿脚不麻利走不快,他们老年痴呆卧床不起。他们有自己的儿子,他们的儿子是某某集团CEO,是大律师,是大医生,是学校教授,但是他们依然在疯人院一样的老人院里面"安享晚年"。并不是一定要描绘一个病态的老年人还有树立一个不孝的后代给大家看,只是事实上的确有很多的子女在口口声声吼着责任的时候却把老去的父母当成是一个负担。
在电影进行到大概三分之二的时候老周和自己的孙子在夜晚的河边聊天,老周讲了一个麻雀的故事给他的孙子听。麻雀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年迈的父亲在和儿子聊天时候像是假装痴呆一样问儿子站在树上的鸟儿是什么,连续问了三次。儿子不耐烦的告诉说是麻雀,最后一次回答甚至吼起来了。这个时候老父亲眼里面噙着泪,从自己的荷包里面拿出一本日记本,上面记录着这个年轻的儿子小时候刚刚学会说话不久父亲带他出去郊游的事情,那个时候,儿子天真的问着父亲树上的鸟儿是什么,父亲高兴的说那是麻雀,儿子每问一次父亲就欣喜的回答一次,说不出有多幸福。讲完故事之后老周的孙子给了老周一个拥抱,爷孙俩都哭了。
全社会,都应该为我们的老人们做点事情。每个人都会老去,我们不能不顾一切的等到我们老了的时候再去哀叹,人老了不中用了。而是需要每一个儿子,每一位女儿,莫要觉得给了自己的老父母每个月六百块就以为是尽到了孝道,莫要觉得把自己的老父母送去了老人院,就是尽到你们的责任了。他们要的不是六百块,要的只是你在身边,哪怕只是一年短暂的一两次,他们都心满意足了。
我看着他们表演都不自觉的笑了。是真心的笑,幸福的笑。我赞同他们的生活方式,我觉得他们可以飞跃老人院,不光是老人这样,任何时段的人都不能过得太安稳把梦想搁浅,尤其是这个年龄阶段的我们更应该是这样。他们告诉我要跟着自己的心走,要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要去迈开第一步。走着走着。我也会在者不自觉中,找到我们自己了。
再多的误解都会化解的。搞不懂为什么有的子女荣华富贵而自己的老父母却没有落脚之地。这是一种变态畸形的社会发展形态,应该要改善而且必须要改善。
愿他们就像奔驰的骏马一样,老骥伏枥,却志在千里。拥抱生活去,在阳光下,在河流边。放声大吼放声大叫,该忘得都忘掉,这才叫幸福。
【篇四:《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飞越老人院》,这是我今年看的为数不多的几部好电影之一。没想到我们的导演居然能关注现实,更没想到关注的还是老年人这一容易被人忽视的群体。说实话,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老年人的生活以及老年人的心态并不了解,以为人到老年就心如止水,除了整天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就没别的事可做了。这部电影让我知道,看来我虽置身现实,但却并不了解现实。
如果除去各种意外疾病事故,每个人都会毫无例外地步入老年。现在朝气蓬勃的我们都不想过多想象自己年老时候的样子,也许因为人就是一种总是喜欢往好处想的动物。尽管我们在心里深深明白:自己迟早也会有衰老的那么一天。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大的震惊,同时也很快惊醒:我的父母,也将很快步入老年。作为他们唯一的儿子,我想平时对他们的关心真是太少了。这种惊醒让我重新回到当年创业的欲望中,我想,也许只有我的成功才是给他们的最大慰藉。我不想因为我的失败而让他们在步入老年后依旧对我的前程每日牵肠挂肚。
想起老人院那些孤寂中颤巍巍的老人们,有的甚至生活已经不能自理,有的已经陷入老年痴呆,甚至还有被用绳子日日绑在床上的……回想起这些画面,我有一种难以说明的情感。中国的老人也许是世界上最悲催的,他们为子女奋斗一生,但到最后,子女继承他们全部所得后,未必会如愿孝顺。中国人一向说自己是孝行当先的,但我们也许是世界上最不孝的一个民族。上世纪美国作家亚瑟·亨·史密斯在《中国人的德行》中就有这样的观点。我不知道这种言行不一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是否也有几千年封建体制的原因。但另一种事实却是这样的:我们通常向世界所宣扬的东西,大多都是我们根本不具备的东西,恰恰是自己最欠缺的。
人老万事休,这是中国老年人最真实的呼声和写照。我们也会有颤巍巍的一天,没人会想自己的老年将在无尽的孤寂中渡过。我想凡事都是因果的,要想自己的老年获得安稳境遇,自己就要为子女们做出表率,别让自己的父母的余生在孤寂中度过。人老之后,因为心境以及精力的原因,很多愿望靠自己已然无法实现,我们做子女的,除了在物质上给他们的关心外,最好就是想方设法帮助完成他们的愿望。也许忙碌的生活会让我们无暇顾及这些,甚至会漠然视之,但相对于双亲为我们付出的所有,繁忙的生活不应该成为我们孝行的羁绊。自私一点来讲,孝顺双亲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样做你会在一定程度上称为子女们的表率。要相信,你怎么对待双亲,子女们将来也会这么对待你,你父母的今天,也许就是你的明天。
关于这部电影的情节以及其它细节,在最近中国的电影中是比较出色的,但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反映的现实。如韩寒所说,只要是表现现实的电影都不会太烂,谁让现实那么烂。但请看到这篇博文的人一定去看看。
【篇五:《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前两天看了《飞越老人院》,我不想去评价这部电影是好还是不好,因为电影好与不好与很多的标准,我也懒得去选择一个尺子过来量,我只想说说看完这个电影,我的感受~
《飞越老人院》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老头,后老伴去世了,房子被老伴的孩子占了,跟自己亲生的儿子关系又不好,于是到好朋友住的老人院里同住,我们暂且称那个朋友为另外一个老头。另外一个老头呢,特别爱玩儿,在老人院里带着大伙儿玩超级变变变(就那个日本节目里玩的那种),还想练好了去天津参加比赛,还想拿了奖到日本参加决赛。老头被轰出来之前呢,后老伴的孩子还算仁义,给了他二十万算是遣散费吧,老头就想把这钱给孙子买房付首付,但是儿子就坚决不要,坚决不肯原谅他,而孙子呢可能一开始是因为钱的关系吧!老来看老头,一来二去的,从未一起生活过的祖孙有了越来越深的感情。另一个老头的计划,被院长给否了,怕老人们路上出危险,于是他们就计划出逃……最后的最后,爱玩的另一个老头居然死在了路程的尽头,他玩超级变变变有一个很悲情的终极目的~电影的结尾,那些活着的老人们,给死去的另外一个老头演出了一场特意为他设计的超级变变变,老头的儿子来给他们帮忙,默默的,这爷俩也就算和解了吧~
与《桃姐》的散文式表达方式和生活流的细节处理不同,《飞越老人院》整个故事干净利落,没有枝杈,非常戏剧化,主要人物的贯穿行动最高任务非常明确,故事也是跌宕起伏,一路痛痛快快的插到底,间或有些部分还抒抒情。我觉得,近来电影院里能看到的国产片,能把故事讲利落还有余力抒情的,真的不多,《飞越老人院》做的很不错了。就是有些象征蒙太奇的运用以及某些段落的音乐太煽情,让我略微有点出戏~
这个电影号称是公路励志片,前半部分很热闹,有些段落看了也确实是让人有种说不出来的豪情在胸口~但是和那些青春公路励志片有根本性的不同,年轻人面临的是无限的可能性,而老头老太太们面临的则是“旅程”的终点~同样的疯玩疯闹,年轻人或许是出于无知无畏,而老年人则是经历了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精的过程后,一种“看开了”的表现。但是也是由于同样的理由,虽然内里的实质不同,但是表现出来老人和小孩有几分相似,他们要的东西都很简单,要不怎么说老小孩小小孩呢~所以看完电影之后,我想想我渐渐老去的爸妈,明白了其实不用给他们我觉得好的,只要给他们那些最简单的快乐,比如去一个他们没去过的好玩的地方或者好好聊聊天。同时,电影传达了一种很豁达的生死观,也在提醒我们这些还有机会的人,到最后也无非是这样,要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前几天看金士杰的访问,他说一句话我想了好久,他说:“人的死亡是和你怎么活着对应的,你都没有好好活,跟我谈什么对死亡的恐惧!”但是怎么样算好好活,好好活就有权利恐惧死亡了呢,还是好好活就没必要恐惧死亡了呢?当然这个问题有点太大了,不太可能一下子想明白,但是我觉得我隐约在《飞越老人院》里找到了些线索……
【篇六:《飞跃老人院》观后感】
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就是给予别人足够的尊重,无论是贫穷还是失败,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在我们印象里的老人应该是在夕阳下坐着聊天,或者是坐在屋子里看着新闻联播,每天无所事事的呆着,或者,操着没有用的心,每天说着一些没有用的话。没有所求,也没有什么欲望,甚至于没有爱好。有一点点无悲无喜的味道。但是,他们真的是这样的么?他们没有需求了么?难道老人老了就仅仅什么都不需要了么?只需要吃饱穿暖就足够了么?这个世界难道真的就仅仅是如此吗?颇有一丝老人就是等死的,孩子是需要教育和抚育的,成年人是需要奋斗的味道。
《穿越老人院》讲述了这样的一个事情,告诉各位其实并不是这样,老年人也有梦想,他们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但是,可笑的是,当儿女将不愿意奉养的老人送到了老人院以后,老年人心心念念的还是儿女,连梦想都和儿女有关系。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老葛与20多年不联系的儿子最后终于和好了,另一条是大家帮助老周在临死之前实现了他的梦想。
老周心心念念的想去超级变变变,只不过是为了如果可以是前三名可以去日本,这样就可以看到了7。8年不和他联系的女儿。哪怕他已经是膀胱癌晚期,哪怕他是硬撑着也要实现这一个梦想。老葛的儿子20多年不和他说话,只不过是因为在儿子为了结婚将他赶出家门以后,向他借钱没有借给他。在最后儿子终于经过感化而相互谅解。
这个世界,只会有儿女憎恨父母,却没有父母憎恨儿女。哪怕20多年不谅解,也会在孙子结婚的时候拿出20万给孙子;哪怕女儿和他7。8年没有联系,再送到养老院以后,也不怕疼痛的去排练节目,只是为了在临死之前见一面女儿。这个世界,到底哪里会有这么多的恨在亲情面前,又哪里会有这么多的关心,在冷漠的面前。
我们认为老人就应该是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那是我们的以为,又有谁问过老人;我们认为只要给老人足够的金钱送到养老院就可以了,那么在我们年幼的时候,父母也没有说只要让我们有吃有喝就足够了。是不是我们的以为都是对的呢?是不是我们老了,儿女也会这么对我呢?我们会逐渐长大,父母只不过会慢慢变小。我们只需要想一想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模样,或者想一下如果我们老了,我们的儿女这样对我,那么也许就会改变了吧。
我记得老葛和孙子的对话,一个年迈的父亲反复的问儿子同一个问题,儿子不耐烦了以后,父亲说小的时候我告诉了你几十遍,每一遍都是和颜悦色的。老葛说,他很羡慕这个父亲,因为儿子还愿意和他讲话。我才明白,原来冷漠比语言更要恐怖。我们用我们的心去关心一下父母。只为了父母的恩。自私一点说,用我们的爱去关心父母,只不过是为了我们的老年更加幸福。因为我们都会老去,也都将会变的什么都迷茫。我们不要为了摆脱责任而将老人抛弃,如果那样,终有一天,我们也会被抛弃。
【篇七:《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本以为《飞越老人院》只是一部小打小闹的国产电影,本以为《飞越老人院》只是一部平淡的小菜,本以为《飞越老人院》不适合年轻人看,看过之后却发现,其实这部影片更应该让年轻人看。
看惯了好莱坞那种用金钱和高科技“营造”出来的惊险、刺激的大片,总有一种“审美疲劳”,当我坐在影院仔细的品味《飞越老人院》这碟“国产小菜”的时候,却又是别样的风味。
故事以“关山老人院”切入,以一个普通家庭祖孙三代的恩怨和情感纠葛为主线,讲述了一个老人院里发生的故事。
影片用写实的收发讲述了一群养老院里的老年人为了去参加天津举办的“超级变变变”节目,而遭到了子女和院长的强烈反对,但是尽管如此,凭借他们集体的智慧和毅力,仍然坚持参加了节目,并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尽管是一部老人戏,但是剧中没有一丝老朽的感觉,反而通过镜头,表达的是一群老年人积极乐观、顽强勇敢的精神风貌。
一群老头老太太用他们心中的梦疯狂的飞越老人院历险记,感动着每一位观众。
后注:实话说,这是我感觉最难写的一篇观后感,因为每每想起这片子,心中就会泛起涟漪,因为这部片子包含了太多让我无法言状的情感,唯一能做的就是一手牵着父亲一边搀着母亲去电影院陪着他们看完整场电影,一起感受剧中人物的情感纠葛,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就像小时候他们牵着我去看电影一样。
【篇八:《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还在止不住的流眼泪,脸上的妆花了,可是对于一部看完让人从心灵到肢体都感动到舒服的电影来说,这点算什么,妆补补就是了。心里头想着有些“东西”可能不趁现在等到失时就永远不能弥补了,这便是世上最大的遗憾,不管是谁。
说实话,要不是别人掏钱集体观影,我想我也不是那个会自己掏钱走进电影院看这部《飞越老人院》的观众。许久以来,看的都是那些进口的大片和那些明星效应噱头打得响的电影,因为跟风因为谈资因为小小的虚荣心。看完觉得不错的就写上百八十字的影评,觉得不是很理想的就缄口不言,总是在各种挑剔中穿梭游走。看完《飞越老人院》心里有些堵得慌,为现在的自己更为未来的自己。
故事内容很简单甚至是单调,没有大牌偶像明星,没有超级英雄拯救地球,没有流芳百世的绝世爱情,没有热血大义的口号,没有血腥枪战的战争场面。有的只是一群年龄加起来上千岁的被子女送进老人院的老人们,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梦想,带着自己排演的节目电视台参加比赛的小故事。可是就在这短短的100多分钟里,在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里,我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与渴望。老人们不想在“老人院”被管制的生活,希望带着自己的节目参加比赛,更加渴望着跟孩子们的沟通交流。
电影里爷爷讲给孙子的那个关于麻雀的故事最让人感动,虽然只是一个小故事,但它也是现实写照。生活中我们总是可以对陌生人宽容,却常常伤害身边最亲近的人,忽略他们的感受,甚至想远远逃离他们,殊不知他们才是这世上最爱我们的人。
我们这些还算年轻的80后们靠自己的努力在都市打拼,总觉得自己没有太多钱,没有过硬的后台,一心想攀爬的更高些,再高些。只为那养眼的风景和舒适的生活,可是时间却抛弃了我们,等我们回头的时候,他们早已两鬓斑白,甚至已经远。想想老祖宗留下的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待”,心中后悔莫及却已无力挽回。
他们需要的不是豪华的大房子和昂贵的礼物,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见证你的幸福和你那颗不会因为他们衰老儿抛弃的心。趁着现在还有机会,多给父母一些关心和爱吧,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
【篇九:《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忙碌的生活,总是让人忽略很多。很久没看电影了,第一是因为没有时间,第二是因为感觉现在的电影越看越没味道的,就和流行歌曲一样。然后这个闲暇的午后,一部《飞越老人院》却让我哭得一塌糊涂。
在这所充满着爱的老人院里,有这么一群老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已有70多岁,他们要么是无儿无女的孤独老人,要么就是被儿女抛弃和忽略的落寞老人。老人院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很有爱,他们都像个小孩,他们有着沧桑的过去,他们经历过很多,他们都还拥有自己的梦想。就是在这个家园里,他们都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实现了各自的梦想。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那群老人的心酸,看到他们的悲伤,看到他们的绝望。我还看到他们的固执,对自己梦想的固执;看到他们的天真活泼,在经历过了人生的各个阶段,放下负担后的豁然的童真。他们真的像一群孩子,一群沧桑写在脸上,渴求被关爱的孩子。这是别人的故事,但是也是反映着现实生活的故事,正是别人的故事的分享才让我们能够留意到身边的真真切切的故事,毕竟这是代表着老年人那一辈的故事。我想天下的父母都一样,辛辛苦苦一辈子是为了孩子,到了老了,甚至死的那一刻惦记的还是孩子,他们总是不求回报,要的只是孩子的一声问候和一丝关爱。大家总是说老人家就像是小孩子,需要儿女去哄,但是又有多少个儿女能够做到这点呢,像当初自己的父母哄童孩时的自已一般,充满着爱心和耐心呢。
在电影里,老人院院长说了一段话让我很感动,她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按照她的年龄阶段,父母都已经70多80岁了,假设父母还能活二十年,而他们常年在外工作,能在家的时间一年就那么五六天,而每天真正能陪着父母的时间只有这么两三个小时,一年就是十五个小时,二十年就是300个小时,折起来就是十几天。她说的很实在,我们去想20年会觉得还很长,然而如果是这样子算呢,十几天的时间听起来是否会很害怕。
我生长在农村里,平凡的生活却也是各种心酸和无奈的凝聚。我从家人口中听过很多很多的关于老人的故事,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儿女有本事了,找到好的工作了,住在城市里的大房子里的,却嫌老人家脏,嫌老人家烦,嫌老人家给自己丢脸了,于是各种奇招,把老人逼回农村自己生活或者直接把他们丢到老人院就心安理得了。在我的村子里,有一位老大伯,老伴走了,儿子在城市成了家,搬去儿子那里住了一个星期,各种悲惨,家里的活全部都是老人家干,包括儿子、媳妇、孙子的衣服都要洗,不能和他们同桌吃饭,每吃一顿饭,老人家用的那个碗都会被媳妇扔掉,最后,他含泪回到家乡。现实总是很残酷,起码电影里的剧情总会安排一个好的结局。
电影中老林和老周的那番话让我很有感触,很生活化的问题,父母累了一辈子,从来没有机会为自己去着想一下,等到老了有机会了,却被儿女抛弃了,老人院就是他们的牢笼啊,他们像还不涉事的孩子,也渴望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要实现,他们也有自己的追求,他们能为儿女做的就都已经做了,而对于自己的梦想,也就渴望去实现,即使死也有没有遗憾了,然而却得不到想要的一切,即使小小要求。我想我们做晚辈的也许永远没有办法完全懂他们的想法,直到我们到了他们的那种境界。
我总是以为自己很懂事,我自己很鄙视那些嫌弃父母的所谓的大人,但其实自己真的足够懂事了么?我生活在一个极为复杂的家庭中,妈妈去世八年了,爸爸已经62岁了,他八年孤苦伶仃的生活,我有真正为他做过点什么吗?我记得我高一时,我爸爸有一次打电话给我说要给哥买车,后来从爸爸的好朋友口中得知爸爸的一番话,因为哥成家了,爸想着车、房子都为哥哥准备好,那就算是对他没有太大牵挂了,就可以安心地供他唯一的女儿读书,直到出来工作然后结婚有人替他照顾我了,他就可以安心了。其实世上所有父母表达爱方式不同,但所有都是为了孩子。当我看到电影中院长算的那笔帐,我很愧疚,爸爸他62了,真的老了,我为读书,哥哥为工作,我们在家的时间不多,而我却为爸爸脾气暴躁,固执各种不好的问题而抗拒长时间呆在家里,很愧疚,没有理解爸爸的怪脾气也许是因为孤独,很愧疚,没有发现自己能够陪在爸爸的时间其实也很短了。我想,我长大了,虽然还是个学生,但是有些事情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了,有些责任不能因为自私而忽略了。
我想算另外一笔账,从我们出生到读完大学,我们要用多少的钱,每个人都去算一下,你会发现原来我们的父母很厉害,可以赚到那么多钱。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父母的工资一直都不高,那钱怎么来的呢?是的,那是他们一生的赚的钱,还是自己省吃俭用然后全部花费到我们身上了。所以那些认为父母老了没有把钱分给你们,认为父母欠了你们的该好好学学算账了,也该去想一下你能否还得清父母的那笔帐。
我想,老人院的最初目的不是像今天这样的,它应该是一个给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家的一个家,而不是所有老人的,老人院那个家再温暖,也比不上有自己亲人的那个家。无论是什么理由把父母给忽略了,为工作也好,学习也好,那都是借口。如果说自己无法兼顾工作和照顾父母,那是你没有能力,不能成为理由,想一下父母曾经沧桑的过去吧。工作了的,把父母接回家里,好好陪着,像当初他们爱你们那样去爱他们;还在读书的,好好读书,不要辜负父母,多打电话回家,放假多点陪在父母身边!我想,这个责任是所有人要付起来的!
【篇十:《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今天看了电影飞越老人院,对于这部电影,我只提一下自己的最基本感受——就两字——感动!
在沃尔玛4楼奥斯卡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作品自己感觉就很不错,一直没有机会看,今天在家静静在观看完以后有好多的感想,不去评论电影好与坏,虽然表达着一个同样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用最青春烂漫、最动感欢乐的方式向现实社会发出嘹亮的呐喊。这群生活在老人院里面的“高龄团体”天天面临着让人心酸心寒的生老病死,不过他们积极乐观、顽强勇敢,捍卫着残存的点点尊严,自娱自乐向着梦想起航。
我感觉这部影片对于爱情,亲情,友情做了一个很好的回答,什么轰轰烈烈、什么你死我活,都不是大家想要的。平平淡淡的,相守相依,都是大家渴望的。
一群年岁已高的老人们因为各种原因被家人们送到了老人院,身体的每况愈下和精神上的孤独让他们十分憧憬老人院外面的生活,可是迫于家人的担心和院长的管束他们不得已一次又一次地放弃自由生活的权利。直到老金的一次提议,他在老人院里召集身体健康的老人跟他一起去参加超级变变变的节目,为了寻找回即将消失的亲情,为了证明自己并非包袱,为了让生命终结前不留遗憾,这群活宝般的可爱老人瞒骗院长护士,淘金心思,精心设计,分工明确,刻苦排练,偷偷潜行,齐心协力上演了一出极其精彩动人的老人越院历险记。
商量过后,他们的想法虽然遭到了家属和院长的反对,老金和其余老人们仍旧决定这一次一定要出去看一看走一走,不想再只活在老人院里。于是大家齐心协力买了一辆大巴,逃脱了老人院保安的管辖,偷偷溜出了老人院,在驶向梦想的路上,他们刺激飙车,他们齐心推车,一路上互相照应,互相鼓励,欢呼着与草原上的马儿驰骋,享受着河畔上的阳光野餐,用青春烂漫的激情向世界展现自己永不老去的心灵,为梦一搏,深深地感染着梦想路上的旁观者。
一路歌唱欢呼,活出了他们想要的激情,脱缰的野马自由地奔跑在大草原上让我想到了这群老人们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并不是只有年轻人可以活出自我,老人们也应该比年轻时更热爱生活。
这部电影里的老人们是一个大家眼中的弱势群体,可是他们虽然在生理上不如从前,心理上却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热爱自由和生活,他们有自己的烦恼,虽然被忙碌的孩子们冷落在老人院里,可他们心系子女渴望温馨的家庭生活,渴望化解跟子女们的矛盾。
电影里很多细节的刻画都让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常想起自己的父母来。让我们这些在喧嚣之间忽略家人的孩子们重新审视自己,主动去呵护和父母之间无比珍贵的感情。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个情节是老葛跟自己的孙子说的那个麻雀的故事,我流了眼泪。老金在参加超级变变变的舞台上被采访的时候说之所以参加节目是为了在日本的女儿能在电视上看到自己,我听到影院里有此起彼伏的抽泣声。没能在海边看到日出的老金终于在老人院里看到了大家特意为他准备的节目,坚强有爱的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为老金表演了最美的一次海边日出,谱写了不老的生命乐章。
虽然老人们触摸到梦想的时候,有人还是病倒离去了。但很可喜,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无尽的悲伤痛楚和怨恨批判,反而是那些能够让他欣慰一笑的正能量——出色的表演、蔚蓝的大海、冉冉的日出,还有一群共同追梦的老友记。
想要的很简单,有时候只要我们一句温暖的话,尊重他们的眼神,不嫌弃他们的态度。只要我们换位思考,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体味,这一切都是来得及的,不要等到父母头发斑白或远离人世才后悔莫及。让这部电影给我们一个反思的空间,也给我们敲响警钟,重视跟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最后,想说一下,看本片的时候,估计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自己的父母,也会在心里有一丝丝的酸甜苦辣,各种的纠结吧!
【篇十一:《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这部电影,我在看的过程中数次落泪。不甘于平平淡淡在老人院等死的一群老人,准备了一个节目,要去参加天津的超级变变变比赛。
他们遭遇了老人院院长的强烈反对,后来院长被说服,给他们一个机会表演给老人们的家属看,由老人家的家属决定是否给他们去参加比赛。表演准备得很充分,在演出的时候引来了大家的哄堂大笑,老人们以为演出就要成功了。可惜在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两位老人扭伤了脖子。在谈判的时候,家属们一个个都在反对老人们疯狂的决定,只有老周的孙子支持了他们。老人们控诉他们的儿孙,对他们不好,不关心他们,没有真正考虑他们的感受。由于大多数家属不同意,这个演出的计划只好暂时中止。其中一个组织者老葛原来身患重疾,松下来的老葛,很快就出问题了。为了完成老葛的心愿,为了让老人们的生活有一丝改变,老周组织大家重新排练另外一个节目,疯狂的老人们在行动。
老人们充满热情地偷偷排练、在排练中相互逗趣、设计逃离老人院,驾车“飞越”驰骋公路。他们重新找到了人生的热情,他们克服了重重艰辛,终于踏上了天津的舞台。表演很成功。老人们的演出感功了所有人。老葛有一个愿望,进入前三,那他们就可以去日本参赛,老葛就有机会见到他失去联系八年的女儿了。老葛在演出时身体出现问题,演出—完,他们立刻出发,前往海边,老葛说他从来没见过海,没看过海上日出。在太阳快要升起来的时候,老葛闭上了眼睛。
回到老人院后,老人们为老葛做了最后一件事情,排演一场舞《海上日出》(我自己编的)。他们是用生命在舞踏。他们的友情让人感动。
影片的闪光点很多。这不仅是一部让我们认真思考如何关爱老人的电影,这更是一部青春的电影。老人们从不服老,他们认真、激情、执着、幽默、勇敢,他们对人生的追求甚至于让我汗颜。他们虽然老了,但心不老,而我们很多年轻人,活得一点意义都没有,每天混混谔谔,行如走尸,请问你的青春被狗吃了吗?人生就那么几十年,人不疯狂枉少年呀。
趁着年轻,就要多去活动,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多体验生活,才不枉青春,不枉人生呀。
这是我看了好几部国产烂片之后,看到的一部让我欣喜的好电影,强烈推荐呀。
【篇十二:《飞越老人院》电影观后感】
今天,朋友高兴地在QQ上说给你推荐个电影《飞越老人院》,太好了,我正流着泪在看,老头、老太太电影能使她如此激动?带着好奇心使我打开了亲亲影视视频,这部电影讲了一群老人住在一个民营的老人院里,明明知道自己其实是在等死,却仍然积极乐观的过着每一天,这里的人有的没有儿女,有的因为儿女与父母有矛盾等种种原因把老人送(遗弃)到了这里。
一个叫老葛的老头后老伴去世了,房子被后老伴的孩子占了,葛老头被轰出来之前呢,后老伴的孩子还算仁义,给了他二十万算是遣散费吧,葛老头想把这钱给亲孙子买房付首付,但是亲儿子也因房子矛盾多年误会葛老头把款退了回去坚决不要,坚决不肯原谅他,于是老葛只好到好朋友住的老人院里同住,想到自己与儿子的矛盾无法解决,自己活了一辈子竟然连张床都没有,尤其是在大小便失禁后的哪几分钟,惊恐,慌张,无助,绝望。老葛痛苦郁闷之余想自杀了之,当老人面对自尽的绳子,爆发似的痛哭,幸好被好友周老头发现,老人院里的老人们齐心协力给老葛造了张床,缝了被褥。老人院里的人们感动了老葛,老葛开始融入大家。(许还山)老艺术家饰演的老葛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让人心中一鲠。
周老头是一个生活积极、幽默诙谐的人,电影一开始老周就给大家表演精彩的魔术,老周明知道自己是膀胱癌晚期,他救了寻短见的老葛,他总给大家带来欢乐,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却仍然努力的过好每一天。为使老葛重新振作,同时也让其他老人不再浑浑噩噩地过日子,组织老人们一起排练节目还想练好了去天津参加比赛,还想拿了奖到日本参加决赛,他帮助大家一起表演,一起锻炼身体,使大家在这个单调的养老院里的生活增添了一丝色彩。一个老太太年老失忆了,总把老周当成是他的老头,老周也由着他,认真的扮演着老头。
老周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希望能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能参加节目去日本参加决赛希望女儿在电视上能看见自己,临死之前能见女儿一面,亲口对失踪七年身在日本的女儿说声对不起,葛老头和老人院的老人们积极努力的帮助老周完成生前的愿望,决定挑选几名“身强力壮”的老人“出逃”去天津表演节目,老周忍痛一路颠簸到天津跟大家一起表演节目,并在台上忍痛表演,但是他的心愿却做不到了。后来老葛在老周的遗像面前组织大家表演了一个节目,在海上一艘小船一路漂洋过海到了日本,我想那条小船上应该有老周,他一定到了日本见到了女儿,并求得了女儿的原谅。老周一定笑了,我想他可以没有遗憾的离开这个世界了。
随着剧情的深入我逐渐融入其中,看得我情不自禁的也泪水涟涟,尤其是老人们“出逃”天津的一个夜晚在车中露营,车外,爷爷老葛与孙子小葛一起坐在草地上,小葛听爷爷给他讲了一个关于“麻雀”的故事,说有那么一对父子,父亲老了,和儿子坐在树下的一条凳子上,儿子看着报,父亲就问他:”那树上是什么?”儿子抬头看了一眼说那是麻雀,过了一会儿父亲又问:“那树上是什么呀?”,儿子用有些不耐烦的口气说那是麻雀,第三次父亲又问他:“树上是什么呀?”,儿子把报纸一扔冲着父亲吼道:“你是不是有病呀,我都告诉你了,那是麻雀”,“唉——”,父亲长长地叹了口气掏出一个日记本说:“你三岁的时候我抱着你也是坐在这儿,你问我树上那是什么呀?我说那是麻雀,你又问我那树上是什么呀?我说那是麻雀,就这样你一连问了我几十遍,每次我都高兴的不得了,不厌其烦的跟你说,那叫麻雀,会飞的小麻雀,记住了吗?”这时儿子哭了。故事虽然讲的麻雀,但实际上却反映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从未一起生活过的祖孙有了越来越深的感情,整部电影很温馨,也让人想到很多。
老葛,一个因与儿子有矛盾被逼无奈搬到老人院的人。老葛从一个对生活绝望的人变得积极主动,帮助老周完成心愿,最终与儿子孙子重合与好,因为房子,儿子与老葛决裂。我突然想到现实社会里确实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儿女只在乎老人何时去世,何时可以拿到老人的房产、财产,却从未想过如何尽孝。这是现实社会的悲哀。
房子的压力让人们迷失了本性,失去了本真。俗话说,养儿防老,现在却变成了“养儿啃老”。不知道啃老一族能否想到未来自己也会老也会被啃。就如电影里院长说的话,老人现在七十了,假设他们能活到九十,二十年的时间,我们能陪在他们身边的日子加起来也就十几天,为什么不能好好珍惜这些日子呢。所以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靠自己的能力过好生活,不要把生活的压力转嫁到老人身上,他们已经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了,老了是我们孝敬他们的时候了,不要再让他们为我们操心了。无论发生多大的矛盾,毕竟是血脉相连,晚辈也要反省自己的不足,不要一味的把责任推到长辈身上。不要发生“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悲剧。
现在年轻一代生活压力太大,大家生活确实不容易,面临房子、车子的压力,但这些不是你要依靠老人的借口,不要变成你逃避责任的理由,希望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好好反省一下自身。
这部影片里的老人们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着我,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积极努力的准备着,并一步一步排除万难的实现了,我确实替他们开心,也被他们感动了。
电影传达了一种很豁达的生死观,也在提醒我们这些还有机会的人,到最后也无非是这样,要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看到那些迟暮的老人,孤苦伶仃的在老人院,是何等的凄凉,想想自己的父母,想想自己的暮年,你怎会没有那么一丁点的感触!

桃姐影评篇4:寻枪观后感

【篇一:寻枪观后感】
关于这片最通俗的解读,就是男人对自己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寻找过程,枪寓意男性生殖器,也寓意男性不可撼动的尊严与力量,所以马山丢了枪,马上性能力也不行了,人际关系也出现危机了。
这个寻求的过程虽然崎岖艰辛,还伴有血腥暴力,但不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个符号为枪的身份认同才是男人安身立命的基石。经常有种“当代中国男人普遍被阉割”的说法,尽管中年人装深沉年轻人扮酷,但是落实到责任压力义务,每个被父母从小呵护到的大男孩又能承受多少?马山搞不定这些,浑身冷汗连滚带爬盲目跑到黑也找不到枪,但一旦看透人生浮华。一咬牙要杀要剐,枪便找到了,人便解脱了,男人身份便回归了。
本片尽管立意是新的,视角是高人一等的,但陆川仍然没有摆脱初学者忙于炫技三心二意虎头蛇尾的毛病,也阻碍了观点的进一步深入探讨,但这毕竟只是陆川小试牛刀,2年后的《可可西里》,便一举将陆川推上最有思想有抱负有天分的导演舞台。
【篇二:寻枪观后感作文】
《寻枪》这部电影是陆川导演的,以故事主人公马山的枪的丢失为线索。对于马山来说,丢失的枪代表着权利和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而枪丢了,马山也迷失了自我,于是他开始寻找,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寻到了那把枪,也找回了自我,
影片最后总共四组镜头:火车从平面旋转90度快速行驶;倒地的马山思绪漂移,镜头从楼道里缓缓移动,最后从墙缝里看到马山教书的妻子和读书的儿子;天上的云漂浮不定,云层慢慢移动,阳光从云层中开始射出来;马云灵魂出窍,突然站起来走,最后一声大笑。
一、蒙太奇手法,镜头移动
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表现手法——顺序蒙太奇,交叉式蒙太奇,错觉式蒙太奇。记忆最深刻的是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马山计划假扮周小刚找到偷枪人时,在这里导演使用了错觉蒙太奇。开始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和周小刚一模一样背影的人,可是当人物转过身来的时候却让人大吃一惊。使影片的情节达到了高潮,引人入胜,完全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结果。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其次是交叉式蒙太奇,影片从马山中枪倒地的画面切换到镜头缓缓进入一条狭窄的楼道,随着镜头的切换和拉动,画面定格在楼道的墙缝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山正在教书的老婆和读书的儿子,影片画面的切换,过渡自然。()同时增添了舒缓轻松的背景音乐,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可见主人公临死还想念着妻儿,还不忘家庭的责任。
二、逼真画面和多角度拍摄
影片采用多角度的拍摄,特别是影片对疾驰的火车做了90度旋转的拍摄,画面声画结合,火车疾驰的声响与镜头拉动完美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紧迫感;其次,镜头采用俯拍的方式,对中枪倒地的马山进行拍摄,脸色苍白,有气无力的马山还心心念念着自己的枪,恳求王小平把抢给他,但执拗的王小平硬是要杀掉周小刚才肯还枪,为阻止悲剧的发生,马山用假枪逼着王小平开了最后一枪,打死了自己。接着远镜头与近镜头的切换,王小平跑回来夺马山手里的枪,却被马山用手铐铐住,马云拼劲全身力气,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只是为了找回枪和犯人。最后,镜头采用仰拍的方式,对天上的白云进行拍摄,在镜头中可以看到一团团的黑云在漂移,渐渐的阳光射出来,这一镜头的拍摄暗含着主人公马山的重担得以释放,任务得以完成,不仅找回了抢,而且也找回了迷失的自我。
三、虚实结合,引人入胜
影片结尾马山的灵魂出窍,突然从地上爬起来走离人群,正在这一瞬间影片画面突然一暗,给人一种虚无的感觉。周围变得寂静无声,只能听见马山沉重而急促的脚步声,随之多个马山的影子在不停的晃动,这样虚虚实实的镜头更增添遐想性,这时背景音乐也随之变得急促,画面越来越暗,越来越虚,突然马山抬头面无表情的脸猛然一声大笑而结束,这一声笑,让人措手不及,也让人生发无尽联想和想象。
【篇三:寻枪观后感】
在看过官方的电影评论后,我才发觉我并没有十分直观地了解到《寻枪》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是隐约有这么一点感觉,这种感觉是通过电影总体的氛围感受到的:马山寻找的其实不是那一把丢失的手枪,而是一种心灵的解脱,在凶手向他开枪的一刹那,他并不是恐惧,而是一种兴奋和心理上的如释重负,而影片最后他走向镜头前大笑的表情,则表现着他解脱成功后的极度兴奋的神经质。假如我们把马山比作我们当中的所有人,都是很恰当的,每个人都有如他生活中的那种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而每个人都有可能去寻找那把属于自己的枪。
我不敢说这把枪意味着什么,因为如果陆川导演本人都不觉得有什么特殊意义的话,那么我在这里写的东西就如同小学生作文一样可笑了。可当我们去回想姜文所扮演的马山,在丢失枪支的一瞬间所呈现的那种失措、惊讶、慌张的表情时,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是不是也曾经出现过这样的表情?当无数的压力和琐事围绕着你的时候,或许你不曾显露你面孔的脆弱,而当一件事的爆发,它能将所有绝望的预期汇聚在一起时,这时候的你所呈现的表情或许才是本来的你。就如马山一样,因为枪支的丢失,警局的地位、家庭的氛围、朋友的关系都要受到毁灭性的牵连,或许当他在没日没夜的寻找枪支的时候,他的脑中早就将“寻枪”替换成了“寻找死亡”,与其不堪重压的活着,不如就痛痛快快的死去。
这句话不知有多少人敢说,但是不敢做,死亡是令人恐惧的,因为我们都不知道死亡那一时点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是无尽的黑夜,还是六道轮回,我们都无从查考。然而从某些方面来说,它不论多么的令人恐惧,从客观意义上都是对现实社会的解脱。电影里的马山没有死,而是以重生的态度去完成了这样一种时点的跳跃,这这情节是令我感到惊讶的,原本我是准备以悲剧来看这部电影,最终却以姜文偷笑的面孔闭幕,这是不是可以说是对人与生俱来的悲剧情结的一种挑战?说到解脱,电影中李小萌的死对于马山来说是什么?是压迫还是一种解脱?当我们将情节看下来之后,我们会得出结论,这或许是一种解脱。让记忆不去衍生新的记忆的唯一方法,或许就是被输入记忆的人或者物的消失、死亡,马山因为往日情人的死,得来的却是家庭的重合。同理,他用肩头挨得两颗子弹,换来的则是一种步入正轨的生活,而当他笑的一刹那我们了解,这种正轨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不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生活上,都向着新的地方延伸着。
对于陆川的了解,我仅限于管虎执导的电视剧《黑洞》的编剧,尽管与《寻枪》相似,《黑洞》却讲述的是一种死亡的解脱方式,在聂明宇杀害无数人的过程中,他只想寻求一种捷径以息事宁人,然而令他苦恼的是,他用谎言去掩盖谎言、用杀戮去阻止警方调查的结果,是将他自己逐步卷入了背叛和压力的黑洞中。故事说到最后,却与《寻枪》有着相似的人生观存在了,也就是他的生与死反而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面对生与死的态度。
《寻枪》在2002年公映,当时人们对它的评价是:它或许可以做一个分水岭,代表着一批被影碟熏陶的小青年,开始在壁垒森严的制作体系外扣击主流电影的大门。然而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从画面质感和情节叙述上,它的确与“优秀”二字差别甚大,我没有看出电影的逻辑错误,但我还是觉得它离“真实描述”这个词还有一段距离。所谓的真实,在艺术中是不存在的,因为不论多么的写实,都会融入不客观的感情元素,而“真实描述”本身我们可以理解为“附和心灵的描述”。当一个大众化的故事真正能让人们去融入,去感受,这样的故事我们或许就可以说是一种真实,即真实于大众心理。
【篇四:寻枪观后感】
在看过官方的电影评论后,我才发觉我并没有十分直观地了解到《寻枪》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是隐约有这么一点感觉,这种感觉是通过电影总体的氛围感受到的:马山寻找的其实不是那一把丢失的手枪,而是一种心灵的解脱,在凶手向他开枪的一刹那,他并不是恐惧,而是一种兴奋和心理上的如释重负,而影片最后他走向镜头前大笑的表情,则表现着他解脱成功后的极度兴奋的神经质。假如我们把马山比作我们当中的所有人,都是很恰当的,每个人都有如他生活中的那种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而每个人都有可能去寻找那把属于自己的枪。
我不敢说这把枪意味着什么,因为如果陆川导演本人都不觉得有什么特殊意义的话,那么我在这里写的东西就如同小学生作文一样可笑了。可当我们去回想姜文所扮演的马山,在丢失枪支的一瞬间所呈现的那种失措、惊讶、慌张的表情时,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是不是也曾经出现过这样的表情?当无数的压力和琐事围绕着你的时候,或许你不曾显露你面孔的脆弱,而当一件事的爆发,它能将所有绝望的预期汇聚在一起时,这时候的你所呈现的表情或许才是本来的你。就如马山一样,因为枪支的丢失,警局的地位、家庭的氛围、朋友的关系都要受到毁灭性的牵连,或许当他在没日没夜的寻找枪支的时候,他的脑中早就将“寻枪”替换成了“寻找死亡”,与其不堪重压的活着,不如就痛痛快快的死去。
这句话不知有多少人敢说,但是不敢做,死亡是令人恐惧的,因为我们都不知道死亡那一时点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是无尽的黑夜,还是六道轮回,我们都无从查考。然而从某些方面来说,它不论多么的令人恐惧,从客观意义上都是对现实社会的解脱。电影里的马山没有死,而是以重生的态度去完成了这样一种时点的跳跃,这这情节是令我感到惊讶的,原本我是准备以悲剧来看这部电影,最终却以姜文偷笑的面孔闭幕,这是不是可以说是对人与生俱来的悲剧情结的一种挑战?说到解脱,电影中李小萌的死对于马山来说是什么?是压迫还是一种解脱?当我们将情节看下来之后,我们会得出结论,这或许是一种解脱。让记忆不去衍生新的记忆的唯一方法,或许就是被输入记忆的人或者物的消失、死亡,马山因为往日情人的死,得来的却是家庭的重合。同理,他用肩头挨得两颗子弹,换来的则是一种步入正轨的生活,而当他笑的一刹那我们了解,这种正轨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不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生活上,都向着新的地方延伸着。
对于陆川的了解,我仅限于管虎执导的电视剧《黑洞》的编剧,尽管与《寻枪》相似,《黑洞》却讲述的是一种死亡的解脱方式,在聂明宇杀害无数人的过程中,他只想寻求一种捷径以息事宁人,然而令他苦恼的是,他用谎言去掩盖谎言、用杀戮去阻止警方调查的结果,是将他自己逐步卷入了背叛和压力的黑洞中。故事说到最后,却与《寻枪》有着相似的人生观存在了,也就是他的生与死反而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面对生与死的态度。
《寻枪》在2002年公映,当时人们对它的评价是:它或许可以做一个分水岭,代表着一批被影碟熏陶的小青年,开始在壁垒森严的制作体系外扣击主流电影的大门。然而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从画面质感和情节叙述上,它的确与“优秀”二字差别甚大,我没有看出电影的逻辑错误,但我还是觉得它离“真实描述”这个词还有一段距离。所谓的真实,在艺术中是不存在的,因为不论多么的写实,都会融入不客观的感情元素,而“真实描述”本身我们可以理解为“附和心灵的描述”。当一个大众化的故事真正能让人们去融入,去感受,这样的故事我们或许就可以说是一种真实,即真实于大众心理。
【篇五:《寻枪》观感】
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是在大概8年前了,好像刚上大学,当时正处于对于电影这东西的进一步了解的开始时期,朦朦胧胧的觉得拍的真有意思,总之让人聚精又会神。然后转眼就去看007系列去了。当年的无知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回想起来,却感到奇奇怪怪的缘分缠绕着,我也说不清一个看泰坦尼克号和成龙的男孩怎么会对这有感觉,我之后推荐给其他人的时候基本上都没坚持到看完,这样似乎才合理啊。今天看了第二次,发现对于这种快节奏的电影也能比较自如的看和想了,兴奋之际,也很欣喜,毕竟这些年的经验没有白积累。
记得才前几天,跟一位朋友说起艺术来,说到几乎所有主流艺术形式都与细腻和感性这两个词脱不开干系,即便创造者是100%的男性。感动,内心的温暖和震撼,似乎都有浓郁的feminine味道。当时不知怎么突然就想到了《寻枪》,于是我告诉她,有一个例外。
陆川呢,如今被人们熟悉了,却是因为《可可西里》和《南京南京》,这个事情性质上虽然讽刺,却非常符合这个世界的傻逼逻辑。那两部片子我是不会去看的,但这也不妨碍我用几乎膜拜的眼光来看《寻枪》。从我目前所知的中国大陆甚至是华语地区的电影,似乎这种阳刚到底的作品还没见过,这也是我这第二次看他的最直接感受。如果陆川沿着这个路线走下去,也许他会创造一个历史。好了不说陆川,说电影本身吧。刚开始看,片子估计给观众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技巧型,使用的技巧较多也频繁,后期制作也比重较大,配乐呢,也是现代式的。影片节奏很快,蒙太奇也充分利用,动感式的镜头也用得非常多。总体上,都显示出了——这是一部急迫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急迫的故事。
这部作品的阳刚之气,却并不体现在这里。
姜文饰演的主人公马山,是一个典型的,或者说作者心目中典型的中国男人形象,有着普普通通的背景和生活环境,少言寡语。作为一个警察,工作出色,却在一次婚礼上把枪丢失的事件,引发出了一系列的故事。姜文是我最欣赏的电影人士之一,而本剧更是体现出了他把握整部作品和人物整体角色的能力。有几段他的solo:偶遇旧情人,在出色的配乐配合下,复杂心情的盯着李小蒙的情节;洗碗的时候老婆怀疑他,他急匆匆出门,然后回来表明心意的情节;调查周小刚假酒厂未果,孤单的骑车返回的情节;最后时刻之前,去学校给妻子和儿子送东西的情节;以及精彩无比的结尾。这些重点情节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小的短的镜头。其他角色,包括马山妻子、儿子、周小刚、李小蒙、马山的两个战友也都被演员们发挥出了精彩的水平,甚至派出所长和刘结巴的饰演者,并不出色的演技也被导演高超的剪接技巧而表现得很完美。导演对于镜头的缓急搭配,拍摄手法和剪接,对白设计和蒙太奇使用,让整个情节变得既紧张又连贯,并且结构上也逻辑完美。从我的口味上来说,影片从技术上没有找到缺点,“无可损益”,此其谓也。
但是电影的真正价值可不是技术,否则真的要去看007了。片名寻枪,看似简单直白,却有很深的隐喻。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一把枪,至少在某一阶段都会有,有的人一辈子没丢过,而另外很多人却都曾丢过。丢了之后,也都像马山一样,认为自己失去了一切,并不断地不舍地挽回着、寻找着自己的枪。有些人,有些时候找到了,而另一些却没有,不论如何,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最后顿悟出“枪”的意义,于是这世上就都是些没丢过,丢了之后找回来庆幸不已,找不回来痛不欲生的人们。整部影片男性的思想贯穿其中,对白、音乐、情绪,无不是直接、硬朗和刚烈的。从第一分钟起,我就被幽默的情节对白逗得不停的笑,一直到马山提着两袋盒饭,站在门外被局长一顿大骂之后,低沉侧脸的镜头让我有了预感。之后,马山从学校窗户外把玻璃球和棒棒糖塞进去,又转身从草地里拔了一大束野花塞进去,憨憨的表情是全剧最动人的一刻。而当自己倒在地上,自己的心随着游动的云彩飘回学校,飘进简陋的砖墙中爱人和儿子身边的时候,我大哭了一场,尽管我是个无亲情主义者。最后马山的精神在一群闻讯赶来却震惊绝望的同事们包围中站起来,在长镜头中从容却又凝重的摸着手中的枪向前走,最终放声仰天大笑,而那定格的笑容中却有莫大的悲伤。悔而悲,悟而喜。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作者对世人的一种慈悲的宽恕和希望,虽然我并不喜欢作者把主题还是归为“家庭”,但其实引申为更广义的涵义也没有错。现在的电影界,其实极少有作品能够做到在取材优秀、技巧高超并立意出色的,让人体会之后能够恍然一误或温暖不已的就更少,名气大不大,豆瓣打分高不高又有什么关系呢?于是感激之余,对陆川和姜文致上最真诚的敬意!
【篇六:寻枪观后感】
一、专业影评之镜头赏析:
1、主观镜头——将电影摄影机的镜头,当做电影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观看(摄制)其他人物、事物活动的情景。
《寻枪》这部电影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大多是男主角马山的主观视角和感受。自“寻枪”行动展开伊始,马山的意识世界就变得疑神疑鬼、似是而非。换作马山的主观镜头语言,则表现为影像和声音的夸张其辞、如梦似幻。影像上:画面的浓烈渲染,镜头的摇曳不定,景别的似近而远;声音上:人物话语分贝量的增强,音响效果重锤猛击,音乐伴奏或紧或缓。借此过分渲染,从而传达出人物情绪,更深刻地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有一组镜头是说马山在夜晚开着摩托追踪一辆车,寻找枪丢失的踪迹和线索。此时是由马山开摩托的一个客观镜头(全景)转换作马山的主观视角镜头(近景):(马山)看见路及路边的景物(树、牛、墙屋)都在飘移,晃动不定、朦胧不清,似乎在跟马山玩捉迷藏。这个镜头出神地传达出马山由于失枪开始“怀疑”身边一切事物的主观情绪,“怀疑”视角此时形象地再现了只能存在于人脑的抽象意识,把人物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接下来几分钟的剧情直接都用马山的主观镜头继续讲述:他开着摩托,视角模糊、景别不清,在行驶的路上也只给出前照灯打出的一圈微弱的光亮。通过镜头对准路面向前推进,渐入一幕幕过去24小时内出现在马山身边的人物:妻与子向他挥手告别说明马山离家已渐行渐远、新婚夫妇默然凝视的眼神反映亲属也和他有所疏远。马山对人“不信任”此时已严重影响到他与周围人正常的交际生活关系,而这一切的导火线仅仅是“丢枪”。
马山恨不得“枪”马上就能出现眼前。车继续前行,不远处闪现一个拿枪人的背景,这个背景随着马山摩托的颠簸一直在晃动,看得出此时给的还是马山的主观镜头(马山本人始终没有出现)。这个镜头让观众感同身受地感受到“我(马山)”要找到枪否则人命关天(用警察局长说的话就是“枪里面还有三颗子弹就是三条人命,如果遇到职业杀手一枪两个就是六条人命!”)的焦虑急切。
以上三组镜头配的均为缓慢极具迷幻色彩的音乐,声画结合展现主人翁的“怀疑”心理。这几组主观镜头也说明,马山自己已经认识到由于“寻枪”导致他与人的隔阂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了。是否继续找下去,答案是肯定的,但又如何避免以上诸多“问题”,又怎样抚慰猜测多疑的情绪以及精神上的创伤?“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2、主观镜头与客观陈述的转换
随着“枪”的线索一步步明了,马山的情绪也一步步稳定,镜头的运用也渐趋平和:远山、静松、乡间小路、小桥流水,一切的一切都给人予明朗开阔、水落石出的感觉。马山主观视野中“迷幻紊乱”的镜头也少了,甚至连主观镜头也运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客观陈述。悬念减少,观众可以不再被马山的意识左右,慢慢站以旁人的角度去分析发现最后的事实,变被动为主动。
而此时马山和镇上人的关系也渐趋平和,何妻与子的隔阂更是换来了前所未有的情浓于水:马山把真相坦诚相告后,妻子理解了他的所作所为,儿子马冬也招来《福尔摩斯探案录》助父一臂之力。冰释前嫌,马山精神压力减少了,更知道家人在自己心目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当他最后一次离开家,站在家门向屋内张望时,主观镜头再次出现,它以马山的视角环扫空荡荡的屋子,然而画外音却出现了妻子“马山,你到哪里去?”的关怀以及儿子“出来以后再也不准打我,永远不准!”的和谈的声音。主观镜头语言再次把人物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末尾,马山被枪击中后,“他”回到儿子念书的学校,朗朗读书声中,镜头以穿过墙洞的窥视视角,看到妻子教书和儿子读书的身影,在他脑海中依旧念念不忘……继而镜头从教室走廊拉回,淡出,马山完成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人间回望,而这一次,是以“上帝的视角”!
二、小郭印象
1、平常家庭清晨的写实,聒噪而亲切。突然一片混乱引出影片主题——枪丢了!马山丢枪后的慌乱、紧张以及呆滞的表情。妻子泼妇般吵问声的空荡遥远,亦幻亦真。
2、影片正式开始背景鼓点音乐,和摇摆不定的镜头。特别是钥匙的特写。
3、修车铺老蒋那句不经意的“枪丢了!”和得知真相后“你真的把枪丢了?”
4、敲门后宁静饰演的小萌令人眼前一亮,马山发呆的眼神。
5、派出所发奖金时,马山脑海中幻想出可能偷枪的人和每个人的声音,越来越快,越来越虚幻。
6、“辣妹子辣,辣妹子辣,辣妹子不该拿的东西就不拿……”
7、追小偷以及归案后那一段对话给比较压抑的电影增添了几分情趣,背景音乐舒缓安详。
8、当小偷掏出枪后,马山眼中只有枪,根本不管生命安危,以及被击中后发现是假枪后绝望的喊声“怎么是假枪呢?”
9、那段夫妻生活戏的拍摄角度,高!
10、马山家阁楼上,周小刚穿着防弹衣,抱着头盔,以及表现出的不安,很有意味。
11、“我不吃饭,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吃饭的。”局长如是说。
12、马山倒下后看到天空,开始幻想,结束又是天空。浮云飘散,一切都已结束。
13、马山死后灵魂的狂笑不止,一种释放、解脱。背景音乐节奏鲜明,欢快,死并不是一种悲剧。

桃姐影评篇5:全民目击观后感

【篇一:《全民目击》观后感】
若你问:这部电影好看吗?
我会说:好看。
若你再问:这部电影我会爱看吗?
我会说:我不确定。
这是一部悬疑伦理温情片,就商业类型片的角度,几乎无可挑剔,尤其是节奏拿捏得让人佩服,紧张又感人,确实好。
但中国观众的主流口味到底是怎么样?恐怕还是个未知数。请看一下这一年来在票房上胜出的国产片,《西游》《泰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jianzhukaoshi/179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