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GMAT】

(1) [人和驴]老人和驴_200字


  老人和他的驴来到了一块草地。驴显得非常兴奋,立刻就奔进了草地里面,嬉闹起来。
  敌人就要来到,他的主人看到了。老人非常惊慌,“快,我们应该马上就走了,不然就来不及了,难道你没看到敌人快到了吗?”
  “我不想跑,要是被敌人捉到,他们会让我驮更重的东西吗?”驴子反问老人。
  “不会吧,不行了我必须跑。”老人跑掉了。
  驴子仍旧很悠闲地啃着嫩草,他心里明白他只是头驴子。
  大智慧:这头驴子很聪明,他明白自己的处境,无论到哪里都是吃苦被人奴役。
 
    山东烟台龙口市第二实验小学三年级:仲展扬

(2) [人和驴]名人故事:秦玉峰——与驴共舞_3000字


  2008年12月21日(冬至)子时,秦玉峰取出阿井第一桶水,“九朝贡胶”开炼。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十四,大唐皇帝李隆基正奔命于流亡蜀中的路上。日将行暮,御驾停歇在马嵬驿,禁军突然哗变。他们杀死了宰相杨国忠,并且要求皇帝处死其最爱的妃子杨玉环。
  那一年杨玉环38岁,一条白绫谋杀了她,也谋杀了皇帝最后的爱情。自此以后,皇帝剩下的唯有长恨的哀婉和感伤。“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如果不是《全唐诗》中肖行藻名下的一首宫词,也许伴着杨贵妃一起香消玉殒的还有一个惊艳的秘密。那首宫词说:“铅华洗尽依丰盈,雨落荷叶珠难停。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它暗指杨贵妃并非先天生就凝脂肌肤,而是通过长期暗服阿胶来保持自己的容颜,继而赢得了大唐天子父子两代的万千恩宠。
  这是秦玉峰最为津津乐道的一个故事。
  秦玉峰是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阿阿胶”)总经理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所执掌的这家公司编纂了一本《阿胶拍案惊奇》,杨贵妃的故事,是当中极为惊奇的一页。它拥有政治、爱情、背叛、战争等所有“惊奇”的要素,成功地将阿胶潜伏到了一场古典悲剧当中。通过一次次讲述,秦玉峰将这出传世悲剧变成了自己的喜剧。
  驴皮上的青春史
  秦玉峰身上拥有很多喜剧化的成分,既包括他的性格,也兼具他的经历。1974年10月,16岁的农民秦玉峰招工到东阿阿胶厂做临时工。
  这是一家创办于1952年的工厂,是国内第一家国营阿胶厂。此前的两千多年,东阿的阿胶始终维持着家庭作坊式手工生产,并一直秉承传男不传女的工艺传承模式。
  那时候的秦玉峰只是一个学徒工。他知道阿胶由驴皮炼制而成,除此之外,他对阿胶一无所知。
  他不知道,杨贵妃服食的阿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那部发端于战国成书于秦汉的药典将阿胶视为上品。自《神农本草经》以降,阿胶一直被视为滋补上品,甚至成为了“九朝贡胶”。明人李时珍撰《本草纲目》,直接将阿胶列为“圣药”,说“阿胶,《本经》上品,味甘,性平,无毒”,“久服轻身益气”。
  他也不知道,驴皮炼制而成的药用胶,各地民间叫法不一。江浙、上海惯叫驴皮胶,湖南一带多叫驴胶,唯山东东阿所出之胶,自古以来就叫阿胶。南朝梁人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解释道:“阿胶,出东阿,故曰阿胶。”
  秦玉峰的师傅叫刘绪香,一位老药师,他是同兴堂的第七代传人。机缘巧合,秦玉峰自然地成为那家创立于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的东阿阿胶制售坊的第八代传人,也成为了有完整传承记载的第八代阿胶制作传人。
  他跟从师傅学习全套制胶技法。一套技法下来,少则四五个月,多则一年。他那时年少,个头儿又小,铡不动干驴皮,就先从洗皮和泡皮学起。他跟师父一起把收购回来的驴皮浸泡到泡皮池中,待到驴皮浸软之后放进简易洗皮机中搅拌洗净,然后手工将驴皮上的驴毛刮净,再小心翼翼地将其晾干收藏起来,等待冬天到来。
  冬天到来之后,炼胶的故事就开始了。师傅会带领他们将驴皮用铡刀铡成一个个小方块,浸泡洗净放进大铁锅,煮完之后,秦玉峰他们要去搓皮。驴皮搓干净了,就进入了化皮程序。一块块驴皮被化成了汁,掌握独门秘籍和火候的师傅这时候显得尤为神秘。接下来就是出胶、凝胶、切胶。所有阿胶都要切成一小两重,16块阿胶正好一斤。接下来是晾胶,然后装箱、返箱、再晾胶。一箱箱的胶块很重,秦玉峰那时候都搬不动。
  一直到很久以后,刘绪香才传授秦玉峰炼胶的秘法。秦玉峰记得师傅也是一个小个子,他也年少矮小,盯锅的时候,他们师徒俩就发挥勤快、机灵的优势,干得也不赖。
  “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大铁锅都是敞口的,烟雾弥漫。因为有蒸汽,冬天特别冷。我们就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他很珍惜这份得之不易的工作,“这是我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第一步。”
  年复一年,秦玉峰从临时工变成学徒,从学徒变成班长,后来又变成科长、厂长助理、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
  终于在进入工厂32年之后的2006年,秦玉峰成为东阿阿胶总经理。他开始站在舞台的最中央发号施令。在他将东阿阿胶变成一个传奇之前,他先将自己拍案惊奇了。
  驴皮上的血气中国
  农历冬至。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个传统的节气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人们甚至忘记了该以怎样的方式对其进行纪念。但是对于秦玉峰来说,这是他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那一天,作为非遗传承人和东阿阿胶总经理,秦玉峰会在子时,在山东东阿县广场西侧的阿胶亭内,在古朴的《和一》乐声中,带领老胶工祭典药王。
  子时来临之后,他用木桶从阿井中取水,用扁担挑到炼胶金锅旁。8名老胶工随之取水、担水倒入金锅。秦玉峰手捧火炬走至炼胶锅处点燃锅下桑木柴,当桑柴熊熊燃烧起来,阿胶极品——九朝贡胶的炼制就正式开始了。作为一种象征的见证,公证人员会在九朝贡胶工艺生产线旁进行现场公证。
  已经好几年了,每年的冬至,秦玉峰都会在《和一》伴奏下点火。《和一》是他为这场仪式化行动量身定做的古乐,“九朝贡胶”则是他和一干制胶师傅搜寻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秦玉峰说:“在清朝的时候,冬至这一天,皇帝会派四品大员到东阿监制阿胶。这种胶叫九朝贡胶,也叫九天贡胶,因为它在九个朝代都是贡品。制作九朝贡胶要在冬至子时取水。制作技艺传承人,专门带着师傅炼出的这一批胶冬至九朝贡胶,因为时间性和稀缺性,价值更高。”
  整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资料的时候,秦玉峰他们发现九朝贡胶的制作方法、工艺、时间、地点、原料都非常讲究,史料也非常详细。“为了保护它,我们就把它恢复了。”
  东阿阿胶制作技艺是在2009年6月11日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玉峰自此也成为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
  从那一年开始,每逢冬至,东阿阿胶都会启动一个“冬至膏滋节暨中国阿胶文化节”来对“上品”和“圣药”进行声势浩大的纪念与重塑。秦玉峰说,其目的既为正本清源,又为“阿胶价值回归”。
  秦玉峰有三个徒弟,他们历年的产品一次合格率都为百分之百,历年产品优等品率排名最为靠前。
  今天的东阿阿胶,工艺、设备方面的创新贯穿整个公司,但它们丝毫取代不了晾胶、擦胶时的传统工艺。直火炼胶的大铁锅换了,因为不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但传统却渗入到了每一块胶块当中。
  驴皮上的“价值回归”
  自1996年7月29日在深交所上市以来,“东阿阿胶”始终是一只广受关注的股票,但那时东阿阿胶与资本市场一样,温温吞吞、晃晃悠悠,既缺乏价值的发现,也几无风险的提示。“价值”,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2004年9月,华润集团通过增资扩股、成立合资公司成为东阿阿胶第一大股东,事实上控制了这家上市公司。
  华润的到来并未改变东阿阿胶的股价走势,改变其命运的,是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他在2005年4月底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使中国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牛市。
  2006年秦玉峰刚担任总经理的时候,一些基金经理到公司考察。他们问了很多问题,既有战略,也有策略,却没得到满意答复。他们质疑说:“你说的这一套,怎么跟刘总(前任董事长刘维志)、章总(前任总经理章安)说的都一样啊?”秦玉峰道:“我们的战略是长期的,怎么能不一样呢?”
  他们有些不屑地反驳说:“你说的什么文化营销、价值回归,我们都知道。这算什么?完全是忽悠!”秦玉峰不说话了。他知道这些基金经理希望他给出每年业绩至少增长30%的承诺,但他不说。
  “我有100%的把握,但我就不说。”秦玉峰道,“我关心公司长期的发展,他们更关心短期。”
  几年后,还是这些基金经理到公司考察,见到秦玉峰就说:“你真不是忽悠。你说的那些,都实现了。”
  公司越往前走,股价越高,秦玉峰就对基金经理们越冷淡。他担心对方太急功近利,靠得近了会干扰公司的经营。有时他们会在股东大会上发生争执,他的回答就只一句:“对东阿阿胶,到底是你们关心多还是我关心多?”基金经理们就噤声了。
  可是他们还是时不时地给他打电话,或是到东阿调查他。他们不只调研公司的发展,还调查他的身体。他们说:“你身体可千万不能出什么问题。”秦玉峰说:“不会出什么问题,我每天都吃桃花姬。”“桃花姬”是东阿阿胶的一个子品牌,一种类似于“固元膏”的保健食品。
  差不多十年前,秦玉峰就体验到了阿胶特殊的价值。那时他每年春节都去给一些退休老工人拜年。那些老人经历过自然灾害和大饥荒,但他每次去都发现他们身体棒得不得了。他问他们:自然灾害的时候你们是不是天天吃阿胶?他们说:那时候没东西吃,当然天天吃阿胶。
  真正让秦玉峰发现阿胶“价值”的,是一次偶然。那时候为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秦玉峰他们整理了大量史料。他发现了一份有趣的资料。
  “在明代,记录商业史的目录对阿胶的商业流通有详细记载。阿胶当时每市斤课税银一钱六分,按当时税收惯例,流通税占销售额的1/20,推算阿胶价格大致为每市斤三两二钱白银,折算到现在相当于每市斤4000元~6000元人民币。”
  秦玉峰上任后为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通过文化营销实现阿胶“价值回归”,现在他终于找到了“价值回归”之路。一位访问者形容说,秦玉峰当时“再也坐不住了,兴奋得在屋里踱来踱去”。
  他开始组织人马梳理阿胶的历史、历代医师和文人对阿胶的评价与描述,以及各种逸闻与传说。他们还真找到些好东西,既有朱熹劝其母进服阿胶的书信,也有曾国藩千里迢迢送阿胶为老母祝寿的传奇。它们有的变成了阿胶文化史料,有的变成了《阿胶拍案惊奇》。
  在整理史料时,秦玉峰他们也得到了别的惊奇。他们发现了关于阿胶的医方医案中有3200多个方子,还有200多膏方和200多食疗方。他们把这些东西印刷成册,送给消费者,让他们既知道阿胶何以得名以及阿胶之功效,也知道阿胶到底该如何进服。
  文化营销带来的“价值回归”体现到了股价上。在经历过2007年的股市“过山车”之后,自2008年11月5日股市触底以来,两年半时间里,“东阿阿胶”最高涨幅濒近400%。
  “我爱那如此温柔的驴子”
  从2010年以来,东阿阿胶已经对出厂胶块进行了多次提价。今年1月6日,他们还发布公告,宣布“阿胶块产品出厂价上调幅度不超过60%”;涨价的原因主要来自“国内毛驴的存栏量逐年下降,阿胶的主要原料驴皮资源日趋紧张,收购价格不断上涨”。
  多年来,秦玉峰一直为驴皮的来源头疼。中国的每10张驴皮中,已经有9张被他炼制成了阿胶胶块。可是驴皮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高,东阿阿胶有些不堪重负了。
  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越快,驴的作用就变得越逼仄。除了食用和药用,驴已经差不多从中国的道路上消失了。
  “我们对毛驴存栏量已经推算到了2030年,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那时候将无驴皮可用。要保证阿胶的存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养驴。”秦玉峰说,他们还在2000年的时候就发现了驴皮资源的紧缺。
  建基地,养驴。
  “我们开始进行驴从役用向商品的转化,像养牛、养鸡、养猪一样进行基地化饲养。2002年我们就开始了集中养殖,我们种玉米秸秆,然后做禽畜饲料自己养。成本很高。”
  成本高只是当中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驴不是一种群居动物,为了交配,公驴们会进行你死我活的争斗。为繁衍而进行的战争,是秦玉峰最不希望看到的。
  除此之外,秦玉峰还发现,光靠驴皮拉动不了整个产业链。“驴皮只占整个驴价值的1/10,那大部分都是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肉,哪来皮呢?”秦玉峰说,“要靠肉来拉动这个市场。驴肉有比较好的食用传统。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在民间有广泛的基础。我们要靠吃吃出一个市场来。”
  然而他们的实地推广,却遇到了障碍。最大的障碍来自地方政府,他们希望获得带动财政收入的项目,而养驴是一个惠农项目,无法创造大量的财税收入。一些地方官员抱怨说:“我们给你们批地、提供配套服务,却得不到任何好处。”
  慢慢地,东阿阿胶在新疆、内蒙古、甘肃、山东、辽宁等地建立了13个养驴基地。他“以肉谋皮”的原料策略开始奏效了。
  2010年7月,一批大学生到公司工作,在对他们进行培训的时候,他告诉那66名年轻人:“人生就像登山,很多时候,遥看目标,似乎高不可攀,其实每向前一步,也就距离目标更近一步。”
  他爬了差不多40年的山,在驴皮上耗费了自己的青春。如今他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注入到了养驴上。他就像诗人耶麦一样,爱那如此温柔的驴子。他愿意用自己剩下的时间,与一头头乌头驴翩翩起舞。

(3) [人和驴]会变人的驴子

  从前,有个穷苦的农夫,名叫阿里。他有一头驴子,驴子的前额正中有一团白色的毛。阿里每天到市场上去,总是由它驮运东西。他在驴子的脖子上套了一条绳子,他带驴子出门的时候,拉的就是这条绳子。
  一无傍晚,整整劳累了一天的阿里,在市场上卖完了蔬菜,把空篮子放到驴背上,牵了驴子,拖着疲倦极了的身子,沿着一条尘上飞扬的小路,无精打采地走回家去了。
  当阿里从一棵大树前面走过的时候,被坐在大树底下闲聊的两个坏蛋——法拉和沙欣看见了。
  “你看见那个人了吗?我认得他,”法拉指着阿里说,“他生来笨头笨脑,我们设法把他的驴子偷来,他可能还不知道呢!”
  “不可能吧!”沙欣反驳道。
  “你不相信?我跟你打个赌,假如真的把驴子偷到手,我们就把它卖了,把钱平分,怎么样?”
  “好是好,不过……”沙欣这家伙怎么会见钱不动心呢!
  “你有兴趣,那就照我的话去做。”说着,法拉把嘴凑近沙欣的耳朵。
  渐渐地,沙欣脸上出现了微笑。
  于是,他们站起身来,向阿里追去。当他们快追上阿里的时候,便轻手轻脚地走到驴子身边。法拉脱下系在驴脖子上的绳子,把它套在沙欣的脖子上,然后拉着驴子的耳朵,转身向市场走去。沙欣呢?他半弯着腰,跟在阿里后面,静静地走着。可怜的阿里还不知道驴子已经被人偷走了,跟在他后面的是一个人呢!
  走了一阵,快回到村子了。阿里转过头去,发现绳子上绑着一个人,他吓了一大跳。
  “你是谁?”阿里惊叫道。
  “我是你的驴子。可是,你别紧张,让我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你。”沙欣慢条斯理地说着。
  他们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
  “我年轻的时候,”沙欣开始叙述他自己的故事,“品性很坏,时常打妈妈。我一打她,她就骂我。有一天,我又打她了,她又骂我,咒我变成一头驴子。想不到我真的变成了一头驴子。后来,你买了我,从那时起,我就一直跟着你了。”
  阿里听了,大吃一惊,问道:“那么,你又是怎样变回人的呢?”
  “最近,我妈妈后悔了,她向上帝祈祷,请求上帝把我变回人。没想到上帝真地答应了她的请求,所以,我就重新变成人阿里完全相信了沙欣的话,说道:“我不知道你是人变的,还常常跟老婆骑在你背上,用鞭子打你呢!”
  “不要紧,我不会怪你们的。”沙欣回答,“现在,我想回家去,你可以让我走吗?”

(4) [人和驴]赶驴的人_750字

  当时天已经蒙蒙黑了,路灯也亮了起来。我漫不经心地骑着车子,像是在等着欣赏渐渐亮起来的夜景。
  忽然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哒哒”声,可是城市里,哪里去找得马来?我急忙回过头去一看,发现一辆驴车正向这边冲来,我赶紧躲闪,驴车与我擦身而过。
  我被抛在了后边,本是在暗骂者驴怎么这么野,才发现原来并非驴之过,而是赶驴的人。别人赶驴都是手握一支鞭,太长了折几折像是抓着一条黑蛇,而他却与众不同地握着一根胳膊那么粗的木棒。驴车上空空的,除了坐着赶驴人自己没有别的,驴已经四蹄交替跑得飞快了,我看他举起木棒犹豫了一下,但最终驴屁股还是被重重地挨了一棒然后抽搐了一下,我也随着打了个寒战。
  不禁为驴感到悲哀,想想它辛辛苦苦地拉车,勤勤恳恳地听主人使唤,到头来还要挨打。我恶狠狠地盯着赶驴人的背影,像所有慷慨激昂的正义者那样谴责他的行为是多么地没有人性、多么地愚昧与无知!现在是讲究权益的时代,一棵树都有被保护的权利,何况是一头身体健康、能够跑得飞快的驴?!
  我加快了车速,仍然怒目注视着赶驴人有些佝偻的背影,我的脸被自己心理一重又一重的慷慨陈词憋得通红,妈妈从小便教育我要尊敬农民,尤其是像他这样的老农,因为他们的一生大多非常辛劳,可他怎么能如此缺乏怜悯之心?!
  “嘀嘀

(5) [人和驴]小狗与驴子

    对自己的本性决不能勉为其难。即使刻意修饰也无济于事。
    一个木纳蠢笨的人,不论装得如何斯文,也不会让人认为他风流倜傥。世上天生受宠的人很少,博得人们喜爱那是天生的气质,对这一点只能认命,绝不能像中的毛驴一样,为赢得主人的青睐而冒失地做出亲热的举动。
    “为什么,”驴子琢磨,“这只狗就因为生性乖巧,便和主人全家朝夕为伍,同样是家畜,对它是笑脸,对我则是棍棒!它一天做了什么?伸伸小腿,人们就马上给予亲吻。为了让主人高兴,我是否也如此这般?这是很容易办到的。”驴子憧憬在美好的想象中。当驴子看到主人精神愉快时,便呆头呆脑地走上前去,抬起一只丑陋的前蹄,满含情意地伸给主人,同时自认为动听地吼叫起来。
    “哎呀,你也来套近乎,这唱的算哪一出?”主人断喝道,“快拿棍子来!”看到挥舞着的棍子,驴子马上不作声了。

(6) [人和驴]驴的悲剧——读黔之驴有感_450字

  
  这几天,我们学了一篇名叫《黔之驴》的文章。内容讲的是“好事者”将一头驴运入没有驴子的黔地,结果被虎吃掉的故事。讲完后,同学们都在讨论虎的机智勇敢和驴的愚蠢,我想的却是什么造成了驴的悲剧……
  首先,是好事者用船把驴运入黔地,“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然后就是虎惧驴、虎识驴、虎戏驴、虎吃驴。不难看出:起因是好事者!可人们又为什么要讽刺驴呢?
  有人说是因为驴没有自知之明,虽无真本领却还要虚张声势,引祸上门,自招灭亡。我在这里要说:“为什么驴要虚张声势呢?是因为它要避免自己的死亡。换一句话说就是如果驴表现出软弱的样子,就会更快地死亡。驴是在争取时间,好让“好事者”回来救它,然而“好事者”再也没有回来,就好像人们抛弃无用之物一样……
  再联想到生活中,驴的悲剧不正是一些人的真实写照吗?例如:某些没有真是才干的人因为拉关系做了有权有利的官,最后还不是被革职?真正凶手就是拉关系的人,这又好像是“借刀杀人”了!
  但愿生活中再也没有“驴”因“好事者”而灭亡了……但愿……
 
    初一:张世豪

(7) [人和驴]老革命,咱们放驴走_3000字


  对着时空的变幻镜,将我体表上所有的白发和皱纹一条条的减去,于是,我重新拥有了光鲜的皮肤、乌黑的头发。没得说,我又来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陇中农村。
  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驴儿们从大路上走来了。挎上那个粪背斗放驴走,看杨大爷今儿个给啥馒头。
  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普通家庭能有玉米饽饽、麻洋芋蛋蛋或杂面炕子只要不断干粮就很不错了,如果每天能吃上两个白面馒头,那是一件多么激动童心的奢侈事儿。能提供给我这种条件的人,全生产队唯杨大爷莫属。但这两个白面馒头,他不白送给我,做为交换的条件,那就是我要陪他上、下午都去放驴。那时候,生产队的二、三十头高头大马大骡子个个都骠悍凶猛,动不动就要尥蹶子,就连它们熟悉的饲养员大人也不放过,经常被尥得折连跛皮或伤筋断骨。年过花甲的杨大爷从先前的养马变成养驴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用他的话说,他的大半辈子是和畜牲们在一起生活的。司职小毛驴好啊,毛驴子体小温顺,驯养既安全又容易,不像它们的马大哥那么攻击性强。
  生产队明文规定,至少在夏季三个月,所有的马牛骡驴等牲口,一律要牧野放养。干草虽然不缺,但山野里的百味嫩草能滋养和恢复牲口们的体力,以便在农事活动最繁忙的夏秋季节,让精壮的牲口们去犁地、拉车、驮物等。在机械化程度很低的马拉大车时代,这就叫科学喂养,狠抓革命,服务生产。
  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我,既不属于地富反坏右,又不是农奴的儿子,那我干吗要被杨大爷“雇佣”成童工去放生产队的驴儿们呢?记得当我看到同龄孩子们自由自在地玩耍、无忧无虑地嬉戏时,我也反问过父亲,父亲说,你虽然是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无需劳动教养,但杨大爷是和我们家沾亲带故,你帮他放驴子就是维系这点亲戚关系。现在想来,这是父亲忽悠我的,杨大爷操一口湖南话,杨大奶就是叫刘玉梅的妇女,虽然是本地人,可与我家祖上的八辈子也打不上一杆子关系的。成人后的我考证,父母将我童年时代最美好的夏天全都交给一个饲养员同志,有两个原因可供参考:一是调皮捣蛋的我呆在家里不是打烂坛坛罐罐,就是打烂姐妹脸蛋。父母亲则要参加劳动挣工分,无暇管理我,把我交给杨大爷,实际上是找了一个托儿者,找了一个监护人。二是我跟着杨大爷和驴儿们一天到晚爬山梁串岭子,既强健身体,又能为极度缺乏燃料的炕眼门、灶火门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由此看来这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杨大爷的官名叫啥谁也不知道了,可是全公社的人都晓得他是战斗英雄,是一名老红军,故都把他称做“老革命”。但我们孩子们是万万不敢直呼老革命的。谁叫老革命,他就会跟你激。老革命是一名孤儿,江西赣州人,十五岁时扔下了大地主的羊群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参加过反围剿军事行动和二万五千里长征。途径陇中地区时与马步芳一股骑兵突然遭遇,在掩护某妇女团突围时,为救一名身负重伤的女护士,老革命不幸负伤。说来也奇怪,当他背着护士转移时,因为臀部翘得高,腿叉得又开,一枚子弹就不偏不倚地击中了他那珍贵无比的睾丸,背上的护士已经被敌人练成了活靶子,撕心裂肺的他同护士一起滚下了陡坡。他被抛向一片密集的酸刺丛林。天很快黑了,马匪军始终没找到老革命。
  第二天,老革命被姓刘的穷人救下来,因失血过多需长期疗养耽搁了行军,再也没赶上革命队伍。索性就成为刘家的一口人,在我乡定居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经政府多方调查后认定,老革命系某红军连革命残疾战士,委托当地生产队在生活上和生产中给予充分照顾。既然先前是牧羊专业,就让他从事相近的工作,为生产队养马。姓刘的贫下中农有一女叫刘玉梅,正值青春妙龄,与老革命朝夕相处,互生爱慕之情。刘老汉已经辞世,人民政府派工作人员去动员玉梅嫁给老革命。派来的公社书记说,虽然老革命在年龄上大你玉梅十五六岁,但老革命是把健康献给了新民主义革命,你难道不把青春献给老革命?玉梅觉得服从党组织的安排没错,就和老革命成了亲。残疾的老革命十分感谢公社书记和玉梅,从年轻貌美到白发苍苍,玉梅,就是我的杨大奶她一直恪守妇道,忠贞不渝,一辈子愣是没生出一个娃子来,在那个年代是对老革命爱情事业最忠诚的报答。
  老革命在放驴心情好的时候,一想到他的玉梅老伴,就会来学唱一串当地民歌(信天游):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想起了玉梅我泪涟涟。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那达儿想你那达儿哭。你是哥哥的命蛋蛋,你坐在怀里我打颤颤。
  老革命为何如此伤心落泪,想必是曾经的那罪恶子弹夺去了他裆下二两肉使他无法履行一个丈夫的生理职责的缘故吧!
  老革命做为饲养员,他家里填充火炕的畜粪是根本不缺乏的,他却要每天刨挖两背斗柴禾。完不成任务,老伴就要教训他。玉梅一生洁身自好,就连个人卫生也极其讲究,她宁愿冒着毛儿刺骨朵扎手的风险,用老革命拾来的干柴禾取暖熟食,也不愿意用手抓干驴粪沫子去烧水煮饭。当然污染手算事小,这风箱一拉,大火扑通一下子冲出来就会将粪沫子充斥锅碗瓢盆,污染整个灶具。因为杨大奶的这个洁癖,所以老革命每天得拼命刨挖柴禾。
  驴群一到野

(8) [人和驴]《对牛谈琴》之《与驴共舞》_450字

  话说公明仪被他认为的“神牛”“冷漠”了一番后,决心不再弹琴,但他却一直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一天,公明仪看完一场戏剧后,感慨地说:“还是跳舞好啊!”于是他便私下学起舞蹈来,但他还是怕别人取笑他:“一个大老爷们,学什么跳舞呀!”
  刚学了不到半个月,公明仪就遇到了难题:“我自己一个人跳舞有什么意思,要是有个舞伴该多好啊!”因为他怕别人笑话自己,于是只好去找动物舞伴

(9) [人和驴]人和动物的故事

  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送给我一颗鸟蛋,当时,我并不知道那是一颗什么鸟蛋,只是在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我要将它孵化出来直到养大!
  我把它放到暖和的地方,用棉花做了一个简易的鸟窝。功夫不负有心人,过了一些日子,小生命终于诞生了。您不知道,破壳而出的那一瞬间,我有多么惊讶、多么高兴!我挑了一些极小的食物,喂给它吃,这小家伙还真能吃,一连吃了很多。我按照朋友教给的方法加以精心喂养和调教,几个月下来,小鹦鹉不但学会了“你好”、“晚安”、“欢迎”、“拜拜”,等等普通的日常用语,还从那些闲杂人员中学会了“顶嘴”和一些诸如:“去你”,“打死”等之类的话。久而久之,这个小鹦鹉还学起了摩托车发动机的声音,锤子敲打的声音,健康歌里的“脖子扭扭,屁股扭扭”。
  就这样,我和小鹦鹉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每当我放学回家,它就会落到我的肩膀上,用嘴给我“梳头”表示欢迎我回来。早上的时候,总是它把我从睡梦中叫醒,它经常喊着:“懒猪,起床了。”
  有一次放学回家后,我发现钥匙放在了屋里,我非常着急,就在我沮丧的时候,小鹦鹉飞到了我肩上,用它那锋利的嘴角啄着我的脸,顽皮的说道:“有办法、有办法!”说完就不知去向了。我知道依赖鹦鹉是不行的,只有自己想办法才行,我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将玻璃打碎,就在我举起石头时,忽然小鹦鹉飞到我肩头扇动着它的翅膀,我仔细一看,它嘴里衔着一串钥匙,我喜出望外,这一次是鹦鹉帮我渡过了难关。
         西乡第二小学六年级  吴雨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waiyukaoshi/121815.html